一波三折的昆明“小學女生賣淫案”再次發(fā)生了戲劇性轉變,。6月9日晚,,云南省公安機關公布了這一事件的最新調查結果,,認為兩名小學女生并無賣淫行為,但是兩人的父母劉仕華與張安芬唆使劉仕華另一女兒賣淫,。通報指出,,“3·16”事件是由當事小學生的父親劉仕華等人“有意策劃,、弄虛作假,、暴力抗法、欺騙媒體,、誤導群眾而造成的一起影響惡劣的事件”,。(《南方都市報》6月10日)
在轉型中國,有些事情之曲折離奇,,只怕好萊塢的編劇們也要嘆為觀止,,甘拜下風。在案件調查仍在繼續(xù)進行之際,,我們不妨將羅生門般的劇情暫且存疑放下。有輿論對此案的持續(xù)監(jiān)督,,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信息,,包括足以證明事實的證據(jù)披露。這里先以警方的最新調查結果為言說的事實基礎,,筆者就此想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劉某的策劃如此容易得逞,,而媒體又是如此容易被欺騙,群眾更是如此容易被誤導,?
就像是消費領域中的“知假買假”,,要想通過買假獲得高額賠償,就得先認定假貨的存在,。如果沒有假貨,,知假買假也就不可能發(fā)生。本案中,,劉仕華等人為獲取高額補償,,就要先有警方執(zhí)法的“簡單粗暴”。否則,,劉某等人也將無機可乘,,從而失去要求補償?shù)臋C會。
而要順利獲得補償,,就得先把事情鬧大,,并操縱媒體向警方施加壓力。為了操縱媒體,,就得先制造出若干新聞賣點,,以爭取媒體的支持。按警方提供的事實,,劉某等人制造的新聞賣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警方抓錯了人,,錯誤認定了“處女賣淫”;二是警方執(zhí)錯了法,方法簡單行為粗暴,。假如劉某雖然用“小學女生”換下了“賣淫女”,,而民警和巡防人員目光如炬,明察秋毫,,在現(xiàn)場執(zhí)法時就揭穿了劉某的“策劃”,,那么,這以后的種種根本就不可能發(fā)生,。問題就是,,為何巡防隊員當時卻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涉嫌賣淫的少女已經(jīng)被調了包?再假設警方當時雖然沒有發(fā)現(xiàn)人已調包而抓錯了人,,但只要文明執(zhí)法,,認真調查,真相也就不難找出,??上н@些涉案的派出所巡防人員在執(zhí)法中卻沒有那么文明,連官方通報也承認:執(zhí)法人員的方法簡單,、行為粗暴,,在控制現(xiàn)場、制服當事人過程中,,與嫌疑人方發(fā)生沖突,,并致其中一人左胸第7、8肋骨骨折,。
從事實的反推中,,我們可能還很難看出些什么。但要想到劉某的“有意策劃”是在公安認定“處女賣淫”之前,,我們不免要驚訝于劉某對社會心理和警方執(zhí)法現(xiàn)狀的精準把握,。基層執(zhí)法人員習慣性的“方法簡單,、行為粗暴”已經(jīng)成了眾多民眾心中的“刻板印象”,。多數(shù)網(wǎng)民傾向于相信荒誕的“處女賣淫案”就是警方濫權的結果,這正預示著警方公信力的喪失,。
挽回司法公信力,,減少“處女賣淫案”中的重重迷霧還得依賴文明執(zhí)法。否則,,這樣的“有意策劃”索賠案,,可能就會像“知假買假”那樣逐漸多起來!(作者為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2009-06-10警方認定"小學女生賣淫事件"系冒名頂替弄虛作假
- 2009-06-09小學女生賣淫案用不著宣傳
- 2009-06-09小學女生賣淫案:姐妹欲公布照片表清白
- 2009-06-03“小學女生賣淫”與“處女膜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