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中,,存在著所謂“打造”,、“營造”文化生態(tài)的做法。我覺得,, 一些所謂的“打造”,、“營造”就是折騰,,既折騰錢也折騰人,勞民傷財,。如果文化生態(tài)用這種方式保護下去,,不僅達不到保護的目的,反倒破壞了原有的文化生態(tài),。
什么叫文化生態(tài),,就是各地區(qū)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傳下來的文化生活,,這個文化生活就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就像端午節(jié)一樣,到過節(jié)那天,,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早晨起來采艾草、菖蒲開始,,包粽子啊,,賽龍舟啊,。這樣過節(jié),不用政府部門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過節(jié)的一整套程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所要保護的正是這些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東西,。
又比如,客家文化是中原祖先輾轉流離,,最后在梅州等地形成的,;羌族由北到南流動、遷徙,,把羌族文化帶到了西南羌寨,;苗族的紅苗,根就在湘西,,至今,,苗族文化中祭祖的鼓聲依然響徹在湘西的山山寨寨;在閩南,,男女老幼隨口哼唱的就是古老的“南音”,,就是耳熟能詳?shù)母呒讘?、歌仔戲、梨園戲和閩南山歌……這些文化生態(tài)不是我們一兩天能打造出來的,那都是人家祖祖輩輩“打造”出來的,,是當?shù)丶壹覒魬舻睦习傩铡按蛟臁背鰜淼?。所以要真正保護這些文化生態(tài),靠的是當?shù)氐睦习傩?,靠的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的老婆婆,、老公公們?/font>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批準建立的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有的做得非常好,因為他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當成點,,把日常生活作為線,,真正串連了起來。老百姓不是天天在過什么文化節(jié),,而是怡然自得地過日子,!這才是真正的文化生態(tài)。我不主張地方政府大張旗鼓地造勢,,今天這個文化節(jié),,明天那個文化節(jié)。我們應該想辦法逐漸調動其內(nèi)在的自愿,,讓習俗自然而然地延續(xù),。只有老百姓接受并習慣本地域、本民族或族群的生活方式,,用這樣的方式安居樂業(yè),,其所承載的文化生態(tài)才會可持續(xù),。(作者:烏丙安 整理:董陽)
(責編:劉寶琴)
- 2009-05-21滿文軍吸毒源于文化價值的迷失
- 2009-05-21尋找文化史上的“失蹤者”
- 2009-05-19關注“女仆大賽”背后的文化障礙
- 2009-05-23盧武鉉的悲劇與韓國政治文化
- 2009-05-22讓農(nóng)民工走出文化生活的“孤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