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華澳報》4日刊出富權的文章說,馬英九是首位從理論上批判“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臺灣當局領導人,。日前他還表示,,“中華民族再從事內(nèi)戰(zhàn)是人類的悲劇”。當日本“駐臺交流協(xié)會”代表發(fā)表類似“臺灣地位未定論”言論后,,臺灣方面表示遺憾及抗議,。這些都是反映馬英九在骨子里是反對“臺獨”的。
文章摘錄如下:
為記念“臺日和約”簽署五十七周年,,臺灣“總統(tǒng)府”舉辦“國宴”的臺北賓館上月二十八日首度對外開放,。在馬英九的指示下,,“國史館”模擬還原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臺日和約”在臺北賓館簽署的歷史場景,,除了臺、日五名簽約代表的銅像,,也首次展出了蔣介石的對和約批準書。
馬英九在主持“百年回眸、臺北賓館的故事”展覽揭幕儀式時稱,,一九五二年簽訂的“中日和約”,不只確認終戰(zhàn),,也確認了臺澎“主權”的移轉(zhuǎn),同時也重新開展與日本友好關系,。
他還針對綠營主張的“臺灣主權未定論”提出說明,強調(diào)日本如果不是把領土讓渡給“中華民國政府”,,就不會簽“中日和約”。這似是折射了馬英九對“臺灣國際法律地位”的定調(diào),,明確駁斥“臺獨”分子的“臺灣主權未定論”,。
“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又稱“臺灣地位未定論”,,這是“臺獨”分子的重要理論基礎,。此論最早是由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于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七日提出的。他在發(fā)表聲明時聲稱:“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jīng)聯(lián)合國考慮”,。其基點,是日本放棄臺灣主權后,,并未指明臺灣應屬哪一國,,故臺灣是一塊“無主的土地”。
這一論點的主要“理論依據(jù)”是:中國政府一九四一年對日宣戰(zhàn)時,,廢除了中日間所有的條約,,這是沒有國際法效力的,任何國際協(xié)議或條約均不能由當事國之一方毀廢,。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的《開羅條約》與一九四五年九月的《波茨坦公約》雖明定臺灣應“還中國”,,但“有關臺灣地位的國際文書,《舊金山和約》的法效性遠比《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為高”,,故仍當以《舊金山和約》為準,。蔣介石接管臺灣,是代表盟軍接管臺灣的,,并不表示中國對臺灣擁有了主權,。根據(jù)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簽署的《舊金山和約》,日本正式放棄對臺灣澎湖的一切權利及領土要求,,臺灣脫離日本,,但未并入任何一國。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臺灣當局與日本簽約的“臺日和約”,,亦沒有改變臺灣的地位,。其中,第二條重申《舊金山和約》第二條日本放棄臺灣主權之要求,,沒有規(guī)定臺灣的歸屬國家,。
由于有了上述的所謂“理論依據(jù)”,民進黨剛一成立,,就在這方面大做文章,。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七日,,民進黨“臨全會”通過的“四·一七決議”就宣稱,“臺灣依一九五一年《舊金山對日和約》及一九五二年‘臺日和約’之規(guī)定,,都未以和約決定戰(zhàn)后主權之歸屬,,故其主權并未屬于任何一個國家”。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日,,民進黨發(fā)表的《大陸政策說貼》聲稱,,“關于臺灣主權歸屬問題,在既有的國際法文件中,,沒有一個正式文件決定了臺灣的歸屬國,。一九五一年九月盟國為結束與日本在法理上的敵對狀態(tài),與日本締結《舊金山和約》,。日本在和約中宣布放棄各項對臺灣與澎湖的‘所有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但和約也未規(guī)定這些‘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應歸屬于哪一國,。‘臺日和約’是正式終止臺灣為日本殖民地并且清楚指明臺灣新身份的一份權威文件,。就國際法而言,,和約內(nèi)容已經(jīng)取代了戰(zhàn)時盟國在開羅與波茨坦就處置臺灣的方式所作出的各種聲明。因此,,從法律上來看,,臺灣已經(jīng)脫離了日本,但并不屬于中國或其它任何國家,?!?/p>
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與“臺灣民族論”,、“住民自決論”、“中國主權觀念過時論”,、“臺灣命運共同體論”等一起,,組成了“臺獨”分子進行“臺獨”分裂活動的理論基礎,其中又以“臺灣地位未定論”最為常用,。無論是急進的“臺獨”分子廖文毅,、彭明敏,還是“溫和”的“臺獨理論大師”林濁水,,都是“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追隨者,。
過去,蔣介石,、蔣經(jīng)國時代,,對待“臺獨”活動是以刑事懲罰為主,,未作理論批判,因而使得謬種流傳,。李登輝當政后,,一方面以“解除戒嚴”為由,停止對“臺獨”勢力的法律追究,;另一方面卻在《臺灣的主張》等書中認同了“臺灣地位未定論”,。并以一九五一年《舊金山和約》中日本雖聲明放棄臺灣主權,但卻未明文將臺灣歸還給誰,,作為“臺灣主權未定論”的“法理基礎”,。
馬英九是首位從理論上批判“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他去年五月上任后不久,,就于六月間指示“國史館”必須重視“臺日和約”簽署的場景,。日前馬英九接受傳媒專訪時指出,“中華民族再從事內(nèi)戰(zhàn)是人類的悲劇”,。這是他繼去年“八,?二三炮戰(zhàn)”五十周年首度提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不能再重演內(nèi)戰(zhàn)”后,,再一次把中華民族與“內(nèi)戰(zhàn)觀”論述理論,。
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也指出,馬英九兩岸關系定位來自“國共內(nèi)戰(zhàn)”,,是未來兩岸持續(xù)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當日本“駐臺交流協(xié)會”代表齋藤正樹發(fā)表類似“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言論后,臺灣“外交部政務次長”夏立言立即召見他,,表示遺憾及抗議,。這些,都是以“不統(tǒng),、不獨,、不戰(zhàn)”主張來應對選戰(zhàn)的馬英九,其實在骨子里是反對“臺獨”的,。只要“選舉因素”消失,,二零一二年爭取連任成功,再無選舉壓力之下,,他顯然會在遏止“法理臺獨”方面多下功夫,,以“畢真功于一役”。
實際上,,“二戰(zhàn)”后關于臺灣地位的定論,,應以《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為主。而《舊金山和約》是由美國一手策劃的,,在參加會議的十二個國家中,,蘇聯(lián),、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三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中國政府聲明要求這個“非法條約”作廢,,蒙古、越南等國家也聲明不承認《舊金山和約》,。
而聯(lián)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解決了臺灣的歸屬問題。中日兩國建交時,,日本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確認了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三個“中美聯(lián)合公報”也認可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無意推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這兩個當事國的表態(tài),,等于是宣告《舊金山和約》的無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