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晚7時左右,,各大網站援引中國廣播網報道,稱“中國銀監(jiān)會通過本臺聲明,,銀監(jiān)會副主席蔡鄂生沒有發(fā)表過今年新增貸款預計逾八萬億的言論,,媒體報道不屬實,。”繼《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等媒體4月27日白天“09年新增信貸逾8萬億元”的報道給市場造成爆較嚴重性沖擊外,,短短不到12個小時,這則來自權威媒體報道的事件卻被管理層辟謠,,終現“夭折”,。值得注意的是,報道播出的時間是4月27日,,但是該報道的來源卻顯示“中廣網北京4月26日消息”,。
據報道,銀監(jiān)會副主席25日在2009中歐論壇上表示,,受市場需求和銀行逐利的需求影響,,資本充足率高和有貸款能力的銀行仍很難降低信貸數量,他還預計預計今年將發(fā)放新增信貸至少8萬億元,。加上近日央行,、銀監(jiān)會官員多個官員對信貸高增長的肯定,高層的論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市場對于一季度信貸創(chuàng)紀錄式增長的擔憂,。但是突如其來的“辟謠”卻將這市場的這一擔憂重新帶到了前臺,,在銀監(jiān)會否認“09年新增信貸規(guī)模超8萬億”后,我國的天量信貸政策是否會就此遭遇急剎車呢,?
筆者首先想追問的是,,如果這些媒體的報道果真失實,那么到底有什么原因能促使幾大核心財經媒體出現集體失誤,?要知道,,這些媒體可是證監(jiān)會和銀監(jiān)會披露權威信息的重要平臺。以這個角度推斷報道內容的虛實,,投資者得出自己的結論并不難,。當然更重要的是,辟謠內容“媒體報道不屬實”的背后,,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等待投資者去尋找,。
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我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較上年同期增長25.4%,,創(chuàng)1997年以來最高記錄。同時,,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4.5萬億,,直逼去年全年4.9萬億元的水準。如此高的貨幣供應量增長,已經超出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界限,,信貸資金的流向也自然是眾多專家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如此天量信貸,到底是拯救了危機包圍下的經濟與股市?還是為我國不夠完善的金融體系埋下了高風險?并導致股市的“非正常繁榮”造就經濟復蘇的假象,?這一個個疑問也是引起廣泛爭論的核心,。多種跡象都在證明,2009年以來股市的“過山車”式行情,,并沒有得到基本面的太大支撐,,而與天量的信貸資金所造成的流動性泛濫密切相關。在極度充裕的流動性的支持下,,A股的泡沫的增大也是在所難免,。
盡管爭論不斷,但是寬松信貸政策遭遇急剎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是央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基調仍然穩(wěn)固,。近日就有包括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內的多為高管指出,“金融危機情況下的貨幣信貸較快增長利大于弊”,,央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仍存在必要的政策基礎,。
二是從現階段經濟形勢來講,寬松貨幣政策的刺激經濟“保八”不可或缺的支撐,。不過銀監(jiān)會此番論調可能發(fā)出信號,,這也預示著貨幣政策的寬松度較之以前可能會有所放松。不過信貸高增長所隱現的問題仍不容忽視,,比如不良貸款率的高企,,信貸資金推高股市繁榮,并造成經濟增長的假象等,。央行也就此指出了會兼顧“引導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和信貸結構優(yōu)化”的責任,,在“繼續(xù)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合理增加信貸投放”,。
最后從資金運用效率的角度講,只有轉變我國經濟增長的結構,,真正促進消費的升級才是經濟復蘇的著力點,。從這個角度講,信貸政策是否該更多地給高效率的企業(yè)以貨幣,,從而使我國企業(yè)與消費者的信心,,還有經濟增長更快恢復。(尚志科)
?。ㄘ熅帲豪钇G)
![]() ![]() |
- 2009-04-12信貸莫忘農村家庭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