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來源:漢網
近日,,新疆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引進“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tǒng)”,用以檢測畢業(yè)論文,。人們把這一系統(tǒng)稱之為“學術不端行為測謊儀”,。但其準確性和科學性卻引發(fā)不少師生的爭論。據介紹,,這個檢測系統(tǒng)會將文獻綜述部分,、正常引用部分自動剔除,剩余部分只要有10%相似,,就將視為抄襲,。(4月22日《中國青年報》)
“為防止‘造假’專門制造了這個‘檢測系統(tǒng)’其實是很可悲的”。對此,,新疆大學的一位研究生這樣感慨,。相比于一些師生圍繞“學術不端測謊儀”準確性和科學性所進行的種種爭論,這一“其實很可悲的”的評價,,無疑更加直擊和切中問題要害,。
“學術不端測謊儀”為什么“很可悲”?當然并不悲在反對學術不端,、制止論文抄襲上——這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也不悲在這一“學術不端測謊儀”判定抄襲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上——認定論文抄襲,,標準嚴格苛刻一點,,不算什么壞事。而真正可悲就悲在:它折射和隱喻了一個十分令人痛惜的學術生態(tài)狀況——在當今學界,,學術不端,、論文抄襲現象是如此的無所不在、防不勝防,,以至于需要有關部門不得不煞費苦心制造這么一個機器來加以挽救,。而端正為學、至少拒絕抄襲剽竊行為,,不是一項最起碼的學術底線規(guī)范嗎,?
其實若深入剖析,我們會發(fā)現,,“學術不端測謊儀”所透出的“可悲”,,還不只是學術不端、論文抄襲普遍存在,,更反映在我們反對這一現象的治理思路,、途徑和方式上——將原本是學術制度構建上的問題,簡化為一個技術問題,,指望依靠一臺“測謊儀”,,便能解決制度缺陷下產生的腐敗局面,,豈非過于天真了?
由此,,不能不想起近年來,,在公共治理領域不時出現的技術反腐招數——如以GPS來對付公務車腐敗,以公務卡來治理公款吃喝等職務消費腐敗等等,。我們當然不能說這些技術反腐招數全無價值,,一點反腐作用也起不到,但在許多根本性的反腐制度還沒有完善起來之前——如公共財政制度,、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公共權力充分制衡的制度,,這樣的技術反腐手段的效用,,顯然是有限的。更麻煩的是,,如果我們一味汲汲于這樣的技術反腐,,將反腐的希望和出路都寄托于此,那會在無形中遮蔽了我們對腐敗根源的正確認識,,進而誤入反腐的歧途,。
就本質而言,論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其實也是一種腐敗,,具體的腐敗載體稍稍不同而已。那么其根源也只能是制度欠缺使然,,而不在于技術的缺乏,,因而,反腐的出路也只能從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以及相應的矯正和祛除著手——比如矯正和祛除目前過于倚重數量的學術評價體制,,去努力構建一個真正符合學術自身規(guī)律和特點的學術評價考核體制,,再如矯正和祛除長期以來過于行政化、以行政權力衡量學術成績的學術管理體制,,構建一個真正能充分體現學術獨立,、滿足學術自主自治需要的學術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秩序。(張貴峰)
相關評論:就業(yè)市場才是真正的“學術測謊儀”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3-21獨立的學術委 方能有干凈的學術
- 2009-03-24學術抄襲爭議為何“各說各話”
- 2009-03-30我們應該怎樣做學術
- 2009-04-22學術抄襲的根源是學術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