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聯(lián)合報19日發(fā)表社論指出,,最近的選舉議題,,不斷出現意想不到的老面孔。綠營方面,,蘇貞昌和陳唐山可能投入縣長戰(zhàn)局,,陳水扁則陸續(xù)放話要參選縣長和“立委”,,并另點名呂秀蓮二○一二參選“總統(tǒng)”。藍營方面,,則放出宋楚瑜迎戰(zhàn)蘇貞昌的風聲,,并炒得煞有介事。這種“老將競相回鍋”現象,,不免讓人憂多于喜,。
第一位“元老級”戰(zhàn)將出現時,或許讓人感到新鮮,、富有創(chuàng)意,,也寄予期待。然而,,看到一大群超級老將蜂擁而起,,人們應該意識到情況其實不是太妙。疑問在:臺灣的民主政治在走回頭路嗎,?
表面上看,,當過“中央”要員的政治巨星愿意下鄉(xiāng)參選,可彰顯政治“無分貴賤”的精神,,同時也可將“中央”執(zhí)政的經驗帶回地方,,提升地方政治的品質。但若對照現實政治,,上述圖像恐怕只是奢侈的想象,。因為,這些人愿意委身屈就地方選舉,,未必是出于提升地方民主之類的神圣理想,,而是為了重覓個人的政治舞臺,他們關注的只是“中央”的權力分配,;有些人可能等不及任期結束即投入下一場選舉,,遑論用心經營地方。從這個角度看,,地方職位變成政治巨星的權力跳板或暫時收容所,,對地方的長遠經營未必有利,。
老將成群重出江湖,另一個影響是將妨礙新人的出線及世交代替的進行,。在民主社會,,政治人物正常的歷程應該是:經由草根的磨練,逐步進入“中央”,。這當然也有例外,,例如當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后,胡志強以政務官資歷下鄉(xiāng)參選,,接受民意洗禮,,終而得兼“中央”及地方之歷練。
但以陳唐山和蘇貞昌的例子,,他們皆曾久任地方首長,,因表現出色而晉升“中央”要津;如今,,為了個人政治因素,,要再返鄉(xiāng)爭奪地盤,當然會對新人造成排擠,。民進黨以“世代交替”為由,,排除了民調超前的陳唐山代表出征臺南,表面聽來也言之成理,;但如果同一法則卻不適用于蘇貞昌,,難免要受到地方民眾質疑。
當然,,如果以勝選為最高前提,,民進黨在北縣提名蘇貞昌,那么“世代交替”的理想該被犧牲,,也就不難理解,。但是,這也反映了臺灣民主政治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選舉手段的高度策略化,,已經逐漸把政治帶離以“人民為主”的本質了。
看近廿年的選舉變化,,從早期國民黨時代的買票,、配票動員,,到民進黨時代的悲情,、抹黑戰(zhàn)術,選民見識了種種極端的選舉造勢伎倆,。然而,,選舉技術上如此“精進”的民主臺灣,,在歷經二度政黨輪替后,卻無法讓人民享受到更美好的施政,,反而在藍綠互斗中飽受夾擊的傷害,。藍綠政黨耽于彼此勾心斗角的對決,在民眾又有什么樂趣可言,?
馬英九以五成七的高人氣當選“總統(tǒng)”,,上任后支持度卻旋即跌到三成;最近兩次“立委”補選,,投票率均只在四成上下,,人們連投票所都不想去。這些現象,,都說明了臺灣政治的創(chuàng)意和召喚力已瀕于枯竭,,藍綠陣營皆然。當政治愈變得個人化,、派系化,,對公眾的意義也就愈薄弱;越多老人不肯甘休,,政治恩仇就越難分解,,也虛耗社會對新局的期待。如果奧巴馬生在臺灣,,想脫穎而出,,豈不要等到白頭?
的確,,當民主逐漸變成政治人物的權力豪賭時,,再忠誠的選民也會感到厭倦。綠營大老評論蘇貞昌的“天王出征”說,,如果蘇選上,,他將成為民進黨的新權力中心;即使落選,,他也會變成綠營的大英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且看謝長廷參選“總統(tǒng)”時固然威風一時,,但落選后又如何了,?再看,陳定南當年在宜蘭奠下“陳青天”的口碑,,但上次再回鍋卻選得一片蒼涼,,連昔日的好名聲都黯然。宋楚瑜在省長時席卷全臺,,但他執(zhí)意參選臺北市長卻僅獲五萬多票,,豈不枉費老宋一生傳奇,?
臺灣選民果真偏愛“巨星”、“老牌”,,或者那只是政治人物的錯誤想象,?
- 2009-04-13呂秀蓮鼓勵蔡英文見馬英九
- 2009-04-13呂秀蓮轟謝蘇游:拿錢拼選舉是政客
- 2009-04-08呂秀蓮登陸效應 民進黨訂赴大陸交流注意事項
- 2009-04-03民調顯示僅胡志強有望贏蘇貞昌 胡:只想比誰頭發(fā)多
- 2009-04-03胡志強回應民調:只想跟蘇貞昌比誰頭發(fā)多
- 2009-04-03逐鹿北縣 臺媒民調顯示僅胡志強有望贏蘇貞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