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臺北故宮翠玉白菜禮品“中國制”風波,,臺灣《聯(lián)合報》今天的社論指出,,這本來小事一樁,但有的“立委”咬住不放,,臺北故宮隨即要求廠商改卷標為“臺灣設計”,,但仍有青年學生接棒抗議,,先是責問臺北故宮是否“北京故宮分院”,還以“刀斬翠玉白菜”以示不屑“中國貨”,,又盯住大陸旅游團發(fā)放“拒買中國貨”傳單,。而這一切,都以“我愛MIT”的名目行之,。
社論說,,青年學生“愛用臺貨”原是好事,尤其此刻應振興內需經(jīng)濟,,誰不愛MIT呢,!不過,大學生有知識更要有常識,,“愛臺灣”跟“愛臺灣制”不全是同一回事,。關于MIT,有幾個問題要澄清一下,,也有好幾個老師可以去請教一下,。
第一個老師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經(jīng)濟學家密爾頓·佛里曼。他有個著名的“鉛筆故事”已成經(jīng)典教材,。佛里曼說,,縱然是簡單商品如一支鉛筆,也不可能以一人一國之力完成,。光是筆身的木材,,從伐木場開端,連鋸樹的電鋸都要溯及不銹鋼和某處的鐵礦原料,;而筆心的鉛,,可能來自南美某石墨礦場;筆頭橡皮擦,,可能源自馬來西亞樹膠,;還有內里黏合的膠,外殼涂上的漆……這整個過程牽涉全球成千上萬的人力投入,,通過“看不見的手”組合而成,。
第二個老師,可以去找施振榮或陳立恒或任何一位臺灣自創(chuàng)品牌的企業(yè)家,。高技術如宏,,有哪一部計算機敢說是從頭到腳MIT?從芯片到外殼,,組裝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一定是“聯(lián)合國”的產(chǎn)品,。又如近年爆紅的法藍瓷,設計與營運總部在臺北,,車間則在大陸的廈門和景德鎮(zhèn),,“法藍瓷景德鎮(zhèn)園區(qū)”去年產(chǎn)品達一百萬件,熱銷全球,。這樣的“臺灣之光”也免不了“中國制”,,有什么好異議的嗎?
第三個例子,,是最近一則挺好笑的新聞,。有崇尚名牌者,氣沖沖拿了兩件亞曼尼T恤前去店里質問,。一件是“中國制”,另件卷標“意大利制”的反而較便宜,。原來“意大利制”才是假牌,,因為亞曼尼已經(jīng)不再在意大利本地生產(chǎn)T恤了。類似例子不可勝數(shù),。英國以風衣著名的老牌Burberry,,移廠到大陸也曾在英國民眾間引起議論,但英國人就算感傷,,也不致遷怒于大陸,。愛用臺灣貨本意是不錯的。但全球化到如此地步,,其實很難有什么產(chǎn)品是百分百的“本國制”,。
社論說,MIT曾行遍全球,,為臺灣賺進不少外匯,,但臺灣人心知肚明,絕大多數(shù)的MIT乃接單制作的代工產(chǎn)品,,難謂真正的臺灣驕傲,。島外一打噴嚏,臺灣就感冒,,原因正在于此,。多少年來,臺灣喊產(chǎn)業(yè)升級,,希望往代工制造的“上游”走,,現(xiàn)在總算創(chuàng)建了一點成績,。也因此,,諸如禮品,、紀念品那些小玩意,從MIT變成了Made in China,,未必值得臺灣捶胸頓足,。果真做到以臺灣為上游,把低階的代工交給大陸廠,,不正是臺灣產(chǎn)業(yè)升級的實踐嗎,?有什么好表現(xiàn)“民族義憤”呢?
社論認為,,這次翠玉白菜禮品的例子里,,單挑臺北故宮找碴恐怕抗議者另有醉翁之意。臺灣有人有“反中情結”,,不是不能理解,,但今天全球化之下的經(jīng)濟分工無必要。按照佛里曼的想法,,利伯維爾場的力量足以促成世界和平呢,。另一位佛里曼,寫“地球是平的”的湯瑪士,?佛里曼,,也曾大力推銷“黃金拱門理論”,說有麥當勞的國家(表示融入全球市場)不會相互打仗,。這樣說起來,,由臺灣下單走到Made in China,對兩岸都不是壞事,,大學生愛臺灣,,要有正確的知識基礎才是。
- 2009-03-31愛臺不能只呼口號 馬英九揭碑感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