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深圳商報》刊發(fā)許石林先生的文章,,認為《孔子》不應拍成娛樂片,。許先生的表述真讓我震驚了,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還有人用故步自封的姿態(tài)保衛(wèi)孔子作為精神領袖的標簽形象,,我對許先生的觀點不敢茍同。
如果放到思想蒙昧時代,,會有不少人對許先生的做法高聲叫好,。因為那時候,人們的思維和信息觸覺僅有“兔子尾巴”那么長,,被捆綁在自家四角的天空,。曾經(jīng)的歷史年代,孔子的形象是單向的,、單純的,、質樸的,更是死的,??鬃右恢笔且蛔鹕瘢晃覀児┢饋?、養(yǎng)起來,,任何人想去挑戰(zhàn)他或者“動動”他老人家,會有很多傳統(tǒng)“文化打手”群起圍攻,,來維護這種傳統(tǒng)尊嚴,。
但單一化、臉譜化的孔子就是原汁原味的孔子嗎,?不是,!孔子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可能成為文化之神和精神領袖,。換言之,,孔子他老人家也會有七情六欲和對人間煙火的追慕,這種追慕不影響他成為哲學家和文化大師,,不會降低他老人家的崇高地位,,相反因為這種泥土生活氣息,人們才會覺得這才是真實而值得信賴的孔子,,而不是臉譜化的孔子,。
用這種觀點來解讀電影《孔子》,也就很好理解了,。導演試圖通過一種現(xiàn)代化,、影像化,甚至還帶點娛樂味道,、幽默色彩的現(xiàn)代手段來演繹孔子,,這不過是現(xiàn)代電影人對圣人的一種自然解讀,。解讀的目的就是想讓大眾對孔子有一個清晰、準確,、現(xiàn)代甚至是多元化的印象,,讓更多人認識到孔夫子不僅僅是大儒,而且還博學六藝,,有自己的愛情生活,,孔夫子也會如此可愛。這不是對孔子的不敬,,而是一種形象回歸,。如果非要說這是一種不敬重的話,那是過去我們對孔子的認識太僵化,、太死板,,以至于連一點新鮮空氣、新穎解讀都不能容納,,這種所謂的堅守傳統(tǒng)就是一種迂腐了,。
正因為如此,“學術超女”于丹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論語》,,其大眾化的解讀廣受好評,。于丹如果沒有對孔子的敬重和研究,會有這種顛覆性的標新立異嗎,?所以,,我愿意用這種心態(tài)看待胡玫導演,她不會輕易將我們的文化圣人搞成“四不象”和“文化怪物”,,因為他們已經(jīng)進行了扎實的文化準備,。導演胡玫說:“我的孔子肯定不會打少林拳,但是,,歷史上的孔子不是一個只會讀書說教的道學先生,、書呆子,而是一個生動的人,,鮮活的人,,幽默的人。他會駕車,,善射箭,,曾指揮過戰(zhàn)爭。他的弟子子路,、冉有,、樊遲、顏涿聚都是身懷技能的擊劍或射御能手,這些都見諸可靠歷史文獻,?!?/p>
許先生單單因為《孔子》出現(xiàn)了娛樂因子就上綱上線,,試圖用傳統(tǒng)固執(zhí)的審美大棒阻擋住娛樂化,、文化大眾化的趨勢,注定是一種不智行為,。
應該明白,,文化娛樂化傾向已經(jīng)是客觀現(xiàn)實,是難以避免的,。對比其他發(fā)達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中國文化娛樂化從某種程度上說還不夠充分。只要這種娛樂沒有滑落到惡搞,、膚淺和不負責任的地步,,沒有形成“泛娛樂化”傾向,就不應受到嚴詞拒絕和嘲諷,。
相反的,,如果我們對孔夫子只進行原汁原味的復古,甚至連對話都用深奧晦澀的文言文,,有誰能聽得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