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轉(zhuǎn)引臺灣資深政評人孫慶余的評論說,,總理溫家寶在人大閉幕后的記者會表示,想到臺灣走走,雖然他已67歲了,但如有可能,,就算走不動,爬也愿意,?;蛟S有人會說這是統(tǒng)戰(zhàn)表演,但笑容及溫情喊話畢竟比憤怒及激情咆哮令人受用,。臺灣的兩岸政策少的就是這種笑容,,以本土派自命者尤其如此。本土主義的困境也在這里,。
????文章說,,兩蔣時期,國民黨常以“吳越同舟”寓意捐棄于族群歧見,,團結對外,。而臺灣民主化以后,已經(jīng)沒有“吳越同舟”問題,,誰獲得最多選民認同,,誰就代表本土。此時需要的寓言是“楚弓楚得”:楚王失弓,,楚人得之,,不算失弓。
????一周前雷震逝世30周年,,舉辦研討會,,一些學者即直言看不出民進黨有東山再起跡象,意思是狹隘的本土主義阻礙了政黨應有的包容性及理想性,。蔡英文也坦言,,民進黨過去不應把“本土”窄化成排他性觀念,往后在詮釋上應更具包容性,。
????其實本土派的問題不在于詮釋,,而在黨員心態(tài)及缺乏規(guī)范,。該問題幾乎從民進黨成立就開始,以往黨外自豪的包容性突然不見了,。如果費希平,、林正杰這些反國民黨外省人不能在民進黨立足,省籍之爭進一步擴大為統(tǒng)獨之爭,,民眾如何相信民進黨是一個全民政黨及國族主義政黨,?用狹義臺獨及族群主義來定義“本土”,正是民進黨最讓民眾疑慮之處,,也是民進黨在扁政府時代愈走愈偏主因,。無論扁的廢“國統(tǒng)綱領”、“國名”去“中華民國”化,、教育去中國化,,或游錫堃的排藍政策、整肅黨內(nèi)11寇,,以至今日民進黨為偏激獨派挾持,,都是民進黨作繭自縛,日積月累之果,。
????民進黨下臺后,,當過執(zhí)政黨的反對黨已無悲情權利,只有改弦易轍才有東山再起機會,。但民進黨積習難改,,不是重復一些大而無當?shù)目种小ⅰ爸鳈唷?、賣臺老調(diào)(包括把臺灣唱衰成香港,、西藏),就是在扁家官司插一腳,,讓人覺得這個黨和存心鬧事的偏激獨派一樣輕率,。獨派沒有政黨包袱,可以專心扮演看門惡狗角色,。民進黨卻是政權競爭者,,該爭取的是多數(shù)民心。當民進黨自甘等同獨派,,或被偏激獨派牽著鼻子走,,又無力規(guī)范黨員活動,本土派也注定走不出當前困境,。
????有一個笑話說,,外交官永遠不說絕不,永遠以笑容表示反對,。如果本土派能承認中國大陸是一個崛起大國,,美國的“布什主義”已經(jīng)難以為繼,,極獨已經(jīng)沒有靠山,只有民主才有靠山,,能承認李登輝時代制訂的“國統(tǒng)綱領”并沒有真正廢除,“國統(tǒng)綱領”三階段進程有可能恢復,;能承認“中華民國”是臺灣也是中國,;能用笑容及智慧面對兩岸關系及中國,而不用憤怒及激情咆哮,;能把本土主義擴及2300萬人,,同時把以上體認化為行動,那民進黨就有可能東山再起,,本土主義就能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