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富翁》讓英國導演丹尼·保爾首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獲得的小金人也讓印度小演員爭相合影
谷峪 影評人
很多時候我們在電影中尋找感動,,尋找力量,但是找不到,。極少時候我們只想打發(fā)時間,,但打發(fā)的同時開始忘了看表,心被揪起來,,希望電影不要結(jié)束,。《貧民富翁》就是這樣的電影,。在北京時間2月23日中午落下帷幕的第8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這部由美國人擔任制片、講述印度貧民窟故事的影片,,一舉奪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nèi)的八項大獎,。
作為電影,《貧民富翁》在一切方面都非常杰出,,這是毫不夸張的說法,。當然它沒有得演員類獎項,這和它的年輕班底初露頭角而對手久經(jīng)沙場有關,。拋去這些,,簡單的故事、復雜的情節(jié),、絢爛的技法,,成就了這部征服全球觀眾的影片,。
《貧民富翁》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愛情故事,就是自小在孟買貧民窟長大的青年賈馬爾要找到他的愛——拉提卡,。他上了一個電視真人秀,,叫《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節(jié)目大獎是2000萬盧比(好事者算過,,約合40多萬美元),。情節(jié)因此而開始復雜,這個真人秀,,既是懸念迭起的知識問答,,又是賈馬爾從小到大的人生回顧。因為每道題的答案,,都恰巧是賈馬爾有著刻骨銘心記憶的親身經(jīng)歷,!
為什么會這樣呢?不是陰謀論,,而是神奇的命運的驅(qū)策,。個別觀眾可能無法認同這個“勉強”的設定,但導演用極其炫目的視聽手法賦予了這個故事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我來了,,我什么都沒有,,我只有記憶、只有過去,,它屬于我,,它指引我,它讓我坐上百萬富翁的王座,,但我不要它,,因為我只想找回堅貞不渝的愛。印度的所有社會問題和歷史記憶都在賈馬爾個人寓言式的冒險中消解了,,這里邊有一種深深的諷刺和悲傷,。有些印度觀眾批判這部影片展露社會黑暗面,諂媚西方社會,,心情可以理解,,但作為一個有著神話般格局的愛情電影,揭露社會問題實在不是《貧民富翁》的重點所在,。
尋找永恒和唯一的愛情,,這是多少電影人不敢碰的東西,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內(nèi)心缺乏信念和力量,,《貧民富翁》在這個層面有著爆炸般的能量。這也是影片瘋狂運轉(zhuǎn)到最后未能“免俗”而落入大團圓結(jié)局的原因。如果能原諒最后這點稍欠形式感的部分,,則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都展現(xiàn)出驚人的視聽想像力,。在攝影、音樂和剪輯三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下,,《貧民富翁》表現(xiàn)出的噴薄不息的生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形式和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這句話在本片中得到了毫厘不爽的體現(xiàn),。
本片導演丹尼·博伊爾早年拍《猜火車》一舉成名,,反社會的另類導演標簽始終阻礙他進入好萊塢主流,即使拍恐怖片《28天后》和科幻片《太陽浩劫》也沒能幫助他贏得商業(yè)片導演的“美名”,,因為無論怎樣商業(yè),,他的電影中都始終有甩不掉的個人表達印記和思考空間。如今《貧民富翁》終于為這位才華特異的英國導演找到成功載體,,我近乎感到“功夫不負有心人”的舒暢,。希望終有一天“中國的丹尼·博伊爾”也能像“中國的蓋·里奇”一樣橫空出世,,告訴我們最窮苦的小子可以成為最富有的國王,,最黑暗的地方也可以誕生最燦爛的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