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有一句名言:“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的論斷,深刻地指明了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與我們的事業(yè)之間的關系,。回顧和總結歷史,,中國共產黨的90年,,是實踐馬克思主義的90年,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的90年,。永葆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中國共產黨及其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一是永葆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信念是人對某種觀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調動人的全部力量為實現這種觀念而奮斗,。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恩格斯說,,馬克思的一生有“兩大發(fā)現”,一是“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是發(fā)現了資本主義的“特殊的運動規(guī)律”,。這就為我們認識和把握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說:“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以這種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看待理論與現實的關系,,我們才能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我們在不久前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中,以當代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為出發(fā)點,,系統(tǒng)地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辯證法,、科學觀、自然觀,、社會觀,、歷史觀、發(fā)展觀,,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和科學社會主義,,具體地展開了對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各種“主義”的比較研究,我們理直氣壯地得出的結論是: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為人民謀幸福的永不枯竭的思想寶庫,;背離馬克思主義,我們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發(fā)展的目標,。
二是永葆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xù)解放思想。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作出這樣的概括:“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fā)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在“歷史”已經成為“世界歷史”的我們的時代,,我們所面對的“中國問題”,并不是地域性的“中國的問題”,,而是當代中國所面對的時代性問題和世界性問題,。當今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之中,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人類的文明形態(tài),、人們的存在方式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消費方式,、娛樂方式、交往方式,、審美情趣和生活體驗正在發(fā)生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從“穿布衣、吃粗糧,、住平房,、騎自行車”,變成“穿時尚,、吃細糧,、住樓房、開私家車”,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對幸福和尊嚴有了更高的渴望,。這是對“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和渴望。這就要求我們具有鄧小平所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時代之觀和世界之觀,以理論的方式提出,、探索和回答我們時代的重大的現實問題,。比如:以人的當代實踐活動為內容的人對世界的當代關系是怎樣的?以當代科學的重大成果為中介的人的當代世界圖景是怎樣的?以“知識經濟時代”為特征的“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是怎樣的?以當代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當代人的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生命體驗和社會思潮是怎樣的?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的“人的全面發(fā)展”?怎樣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比陽光更重要”的公平和正義?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對此,,杰出的科學家錢學森曾概括為“離經不叛道”,。“離經”就是不搞本本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不叛道”,,就是不背離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不背離面向現實的理論旨趣,不背離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不背離人類解放的價值訴求,。
三是永葆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是為人民謀幸福的理論。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靈魂,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質,。正因如此,,馬克思曾滿懷自信地提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馬克思主義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是關于人的解放和發(fā)展的理論,與人民是最親近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這些觀念都具有社會內容、社會性質和社會形式,,而不是純粹的個人觀念?,F實生活告訴我們,個人的思想觀念總是具有社會內容的政治,、法律,、道德、信仰等問題,;個人的價值取向的總體傾向,,總是取決于社會的基本導向;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困惑,,總是根源于社會的價值坐標的震蕩;解決個人的價值取向的矛盾,,首先必須解決社會的價值導向的矛盾,。因此,社會的價值理想,、價值規(guī)范和價值導向,,總是處于主導和支配的地位。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力量就在于,,它賦予人的生活以理想和信念,,賦予人的思想和行為以理論的支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地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而不是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枯燥的條文,、現成的結論,、空洞的說教,,馬克思主義就會成為“人民的自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