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最受今人詬病的是所謂的尊君卑臣,。作為靶子的是他在《論語エ顏淵》里說的一句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薄熬?、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在 2500多年前說的話,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對話的歷史人物,。離開了這些歷史環(huán)境,對古人說的話就會出現(xiàn)斷章取義,,以訛傳訛,。
孔子說這句話的歷史背景和對話的歷史人物,《論語語顏淵》的記載是這樣的,,孔子到了齊國,,齊國的君主齊景公接見了他,詢問他如何為政,,也就是如何管理好國家,。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為答復,。就像孔子教育學生,,強調因材施教那樣,孔子答復各國政要的詢問,,根據(jù)各國政要本人的特點,,各有很強的針對性,,這在《論語》里有不少實例。
齊景公是一個什么樣的君主呢,?齊景公作為大國君主,,到了問政孔子時期,卻連君主的樣子都沒有,。問政那一年是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已經(jīng)執(zhí)政了32年,孔子36歲,。長期執(zhí)政的齊景公,,早已驕奢淫逸?!蛾套哟呵?內篇下》有一則記載,,很典型地體現(xiàn)齊景公的荒淫奢侈。齊景公讓一位魯國工匠用金銀珠寶為他做了一雙鞋,。鞋剛做好,,就迫不及待地大冷天穿上聽朝。宰相晏嬰上朝,,齊景公想去迎接,,結果鞋太重,不便走動,。冰冷的金銀珠寶鞋,,也讓他凍得難受,就問晏嬰是否天氣很冷,。晏嬰看了哭笑不得,,好一頓勸說,齊景公才不敢再穿那雙鞋,。所以,,像齊景公那樣,不知道如何作君主的當權者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一個國家從上到下,,一個家庭從家長到子女,都各自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各自盡到自己的職責,。能夠做到這樣,,一個國家,一個家庭,,還能不管理得井然有序,?這有錯嗎?齊景公怎么評價孔子的答復呢,?齊景公說:“講得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齊景公為什么會憂慮,,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有糧食自己都可能吃不上呢?他曾經(jīng)親身經(jīng)歷過那樣的亂局,。齊景公的哥哥齊莊公于公元前554年執(zhí)政,,就是因為君不像君,肆意與重臣崔武子的妻子棠姜私通,,導致了忍無可忍的崔杼臣不像臣,,于公元前 548年,在家里埋下伏兵,,設局殺了齊莊公,。崔杼自任宰相,并任命慶封為左相,,擁立齊莊公的幼弟為君主,,就是齊景公。這件事還催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史官不顧生死,,前赴后繼,秉筆直書的著名典故,。
兩年以后,,公元前 546年,父不像父的崔杼,促使兩個兒子,,子不像子,,引起家庭內亂,導致家破人亡而自殺,。崔杼與原配妻子生了兩個兒子,,崔成、崔強,。不幸原配早亡,,崔杼再娶,又生了小兒子崔明,。崔杼在后妻的黨羽慫恿下,,廢長立幼。崔成,、崔強到慶封家傾訴,。慶封沒想好怎么辦,就打發(fā)兩兄弟先回去,。后來與謀士籌劃,,慶封準備利用這個機會,除掉崔家,,獨攬大權,。等到崔成、崔強再次到慶封家,,慶封鼓勵兩兄弟殺掉后媽的黨羽,,并說,如果有困難,,他會拔刀相助,。沒過多久,兩兄弟合力除掉了后媽的黨羽,。崔杼盛怒之下,,急急忙忙乘車去見慶封。慶封說:“崔,、慶就像一家人,,他們怎么敢如此!由我來平服他們,?!睉c封派他的謀士帶兵攻打崔家,乘機把崔家老小趕盡殺絕,。等到崔杼回家,看到已無家可歸,就上吊自殺了,。慶封獨攬大權后,,又胡作非為,并把兒子扶植上去,。慶封父不像父,,他的兒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也子不像子,,胡作非為,,引起齊國貴族共怒。一年以后,,公元前545年,,慶封遠出狩獵,齊國貴族乘機把他的兒子殺了,,滅了慶家,。慶封無家可歸,就近出逃魯國,。齊國派人到魯國要求追捕他,,慶封只好逃到更遠的吳國,。
崔,、慶兩家在齊國引起好幾年內亂。兩家敗落后,,齊景公才在宰相晏嬰等大臣的輔佐下,,穩(wěn)定了政局。那些內亂發(fā)生于齊景公執(zhí)政之初,,等到他執(zhí)政幾十年以后,,已經(jīng)把這些歷史教訓忘在腦后,荒淫奢侈成性了,??鬃邮且晃粋ゴ蟮乃枷爰?、教育家,,他對當時的事件了如指掌,作過深刻分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和升華,,用來勸諫荒淫奢侈的齊景公,最貼切不過了。如此說來,,“君君、臣臣”,,就是尊君卑臣,,前提也是責任,。也就是說,,負責任的君,應該高于負責任的臣,。如果負責任的君不高于負責任的臣,誰領導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