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剛剛過去了10年。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世紀在變化的規(guī)模和深度上能同20世紀相比。對中國來說,,這是決定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100年;是中國人民從逆境中頑強奮斗,,最終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走上全面振興的發(fā)展道路的100年。神州大地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那么,,這一個世紀在中國究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怎樣一步步實現(xiàn)的,?為了推動變革中國人民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歷程,,作出了怎樣的奮斗和犧牲?這百年風云為今天提供了怎樣寶貴的歷史借鑒,?金沖及所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以下簡稱《史綱》),,全面而又生動地對這些問題作了準確回答。
《史綱》以一個時代主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大歷史任務(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三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為基本線索,對20世紀的百年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描述,。
如果要用最簡明的語言來形容這部書的長處和優(yōu)點,我覺得就是兩個字:真實,。這是一部真實再現(xiàn)中國百年巨變的信史,。能夠當得起這樣的評論,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歷史敘述準確有據,;二是歷史評判客觀公允,。
要保證歷史的真實性,首先要依據可靠的歷史資料,,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進行研究,,既不能主觀臆造,也不能隨意曲解,。在這方面,,《史綱》的態(tài)度是十分嚴謹的。所有的歷史敘述,,都有經過仔細辨析,、嚴格考證的資料為根據。書中引用的資料極為豐富,,特別是大量引用了過去尚未公開發(fā)表過的珍貴資料,,如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各種場合的講話記錄、插話記錄,,在一些文件上的批語,,還有一些內部信件和“未刊稿”等,這不僅大大增加了這部書的可信度,,也極大地增強了可讀性,。
社會現(xiàn)象十分復雜,如果只是胡亂抽出個別事實,,羅列一般例子,,不僅不能反映歷史真相,有時會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如何選擇和甄別歷史資料,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妒肪V》的作者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經常用事件的當事人的講話,、日記,、回憶錄等,同官方的或傳媒的資料相印證,,然后再確定哪些是可信的,,是符合實際的。如在論述戊戌維新運動的思想解放作用時,,引用了吳玉章,、羅振玉、雷沛鴻等人記述自己切身感受的文字,;在談到五四運動的經過及影響時,,引用了瞿秋白,、許德珩、楊晦,、沈雁冰,、鄧穎超等人的回憶。特別是在一些事實真相并不為公眾盡知的問題上,,更注意資料選擇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如在論述抗戰(zhàn)勝利后全面內戰(zhàn)是怎樣爆發(fā)的問題時,引用了蔣介石的講話,、批示,,陳誠的密陳,何應欽的計劃,,起草“剿共計劃”的蕭毅肅的兒子蕭慧麟及張發(fā)奎的回憶,,這樣,事情的本來面目就纖毫無隱了,。
客觀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史學著作在描述歷史時,如果不是從歷史實際出發(fā),,而是從概念出發(fā),,依靠一些范疇和定義來編織歷史,抽去了歷史發(fā)展的具體過程,、具體情節(jié),,歷史就變得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晦澀難懂,,大大降低了歷史本身具有的生動性和吸引力?!妒肪V》在糾正這種弊端方面作了可貴的努力和嘗試,。譬如,中國共產黨怎樣從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日本軍國主義在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時,,怎樣從“速戰(zhàn)速決”到戰(zhàn)略相持再到最后失敗,?抗戰(zhàn)勝利前后國民黨政府怎樣從獲得民眾的熱切期待到天怒人怨,、民心喪盡?對這些重大問題,,《史綱》全然不依靠繁瑣的概念堆砌,、簡單的邏輯推演,作抽象的空洞說教,而是通過一件件歷史事實的描繪,,為讀者勾畫出一條清晰的演變線索,。
《史綱》在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出評價時,力求避免簡單化的做法,,充分注意到事物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如對辛亥革命時期的立憲派,抗戰(zhàn)時期的蔣介石,,都強調“不能用簡單的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來作出評斷”。對待歷史現(xiàn)象的這樣一種辯證的態(tài)度,,貫穿在全書的各個方面,。
一部優(yōu)秀的史學著作,不但要真實地描述歷史,,客觀地評析歷史,,還應該努力去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妒肪V》的最后一章,,以《歷史的啟示》為題,著重討論了20世紀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幾個特別引人注目,、特別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包括: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于革命和現(xiàn)代化的關系,;在不斷探索中前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這五個問題,,就抓住了20世紀中國歷史的本質特征,就可以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中逐步掌握其規(guī)律性,。
當我們在新的世紀里,,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fā),去邁步跋涉新的偉大征程時,,重溫剛剛逝去的20世紀的崢嶸歲月,,我們將會得到許多發(fā)人深思的歷史啟示。這正是《史綱》在今天出版的意義所在,。(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