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世祖忽必烈和成宗鐵穆耳時期(1260-1307年),,共48年,。
1260年,蒙哥在四川釣魚城戰(zhàn)死,,忽必烈嗣位,,成為大蒙古國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在位34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一件是推行“漢法”,,也就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與游牧社會相適應(yīng),,政治體制簡單,,軍民合一,萬戶,、千戶,、百戶,世襲制,,對新征服地區(qū)任意掠奪財富,。這套制度對農(nóng)業(yè)地區(qū)完全不合適。忽必烈管理“漢地”時便從中原招徠各種人才,,聽取他們有關(guān)管理國家的各種意見,。即位以后,他逐步推行中原傳統(tǒng)的政治制度,,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取得明顯的效果,鞏固了政權(quán),,增強了國力,。但忽必烈為了自身的利益,實行民族歧視的政策,將全國居民分為四等,,即蒙古,、色目、漢人,、南人,,蒙古和色目有許多特權(quán)。他的改革是有很大局限的,。第二件是滅南宋,,實現(xiàn)全國的統(tǒng)一。從至元五年(1268年)起,,元朝集中兵力圍攻南宋的軍事重鎮(zhèn)襄樊(今湖北襄陽,、樊城)。攻克后便沿漢水入長江,,大舉南下,。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投降。南宋余部仍繼續(xù)抗戰(zhàn),。至元十六年(1279年)廣東崖山兩軍海戰(zhàn),,宋軍失敗,結(jié)束了南宋的歷史,。元朝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統(tǒng)一,。第三件大事是建造大都城作為首都,這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第四件事是派軍出征日本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戰(zhàn)爭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都是非正義的戰(zhàn)爭,。對日本,、交趾、占城,、爪哇都是渡海作戰(zhàn),,對爪哇出兵二萬,對日本出兵十余萬,,可知當時航海力量是很強大的,。
忽必烈曾立次子真金為太子,但早死,。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死,,嗣位的是真金之子鐵穆耳,廟號成宗,。鐵穆耳繼承忽必烈的政策,。世祖,、成宗相繼統(tǒng)治的四十余年,是元朝的全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