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蓀(1886—1973),原名萬田,,字圣心,,晚年自號獨宜老人。
抗日戰(zhàn)爭初期張東蓀即開始力倡“中間路線”,。1946年5月22日,,他在一篇題為《一個中間性的政治路線》的演講中,把他的“中間路線”主張第一次較系統(tǒng)地公之于世,。他特別強調,,要把“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轉,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轉,。在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形勢下,使中國得到一個和諧與團結,、并由團結得到統(tǒng)一”,。這近于天真的想法,當然不可能變成事實,。此后,,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加緊反共,。而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奮起反擊,,從戰(zhàn)略防御到戰(zhàn)略反攻,,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節(jié)節(jié)勝利。國民黨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已乏還手之力,。張東蓀的信札就寫在這個時候(時任清華大學教授、民盟副主委),。
張東蓀的信是寫給余宗范的復信,。余宗范(1906—1995),《輿論》半月刊的發(fā)行人兼主編,。該刊于1948年9月1日在上海創(chuàng)刊出版,。余是九三學社成員,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曾任江蘇淮安分社主委,、名譽主委,。
從張東蓀復信的內容可以看出,張與余是一對相互信賴,、無話不說的朋友,。因而信一開頭就向他流露了對蔣介石政權的失望和不滿:“政協(xié)未協(xié),猶復奔走寧滬者凡三度,,終冀得挽回破裂,,乃不幸竟無成。而旅居所費多借自友人,,迄今猶有負債,。自信對國家、民族,,在良心上無愧也,。”雖然是賠了旅居費,,落個一場空,,但他有怨而無悔。繼而,,對余信中所言國共“雙方作長期打算”的觀點表示不予認同:“來書謂雙方做長期打算,,實則恐是宣傳?!辈⑴e例論證,,說明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據有人確知,政府軍隊之數量,,已小于對方約為二與三之比,;且對方補充亦同樣困難,俘虜居百分之九十,。似此情形,,雙方皆難以持久,加以經濟已近崩潰,,此方更不易維持,。故長期化之說,殆為主觀愿望,,不可輕信也,。”應該說,,張東蓀對蔣介石政權岌岌可危局面的評述是很有道理的,,但對革命力量的認識則未免太一葉障目了,。當時的人民解放軍隊伍中,,的確有相當數量的原蔣介石軍隊的起義,、投誠人員。這些將士投入革命隊伍,,迅速壯大了革命陣營的戰(zhàn)斗力,,這恰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zhàn)爭的正義性和革命力量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強大和持久力,。這已經被不久之后蔣介石政權的崩潰和新中國的建立的歷史所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