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我國的經濟史一再表明,,宏觀政策繼續(xù)“前進”有利于鞏固經濟回升基礎,,過早“退出”只能使已有成果得而復失
前進還是退出?這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也多少叩問著宏觀經濟政策,。
世界經濟走向復蘇,,一些國家已開始加息;中國經濟“保八”無憂,,通脹預期已開始抬頭,。在這樣的復雜形勢下,宏觀經濟政策該何去何從,?近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鮮明的答案: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這是符合中國經濟實際的正確決斷,,也是充分借鑒歷史經驗的明智選擇。
在世界經濟史上,,不乏刺激政策過早“退出”導致經濟再次探底的故事,。20世紀30年代,美國通過實施“羅斯福新政”,,經濟緩慢復蘇,,GDP增速艱難地回到了6%以上。然而,,當時的美聯(lián)儲擔心通脹重現,,迫不及待地在1937年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致使商業(yè)銀行不得不回收已經發(fā)放的貸款,,引起貨幣供應的快速萎縮,,隨后便出現了經濟的再次衰退,股價下跌比1929年股市大崩潰還要猛烈,,直至“二戰(zhàn)”全面爆發(fā)才結束了美國長達10年的衰退,。有人因此戲言:“結束大蕭條的不是羅斯福而是希特勒”。
無獨有偶,,日本也有類似經歷,。上世紀90年代,日本在樓市,、股市泡沫破滅后,,迅速實施了非常寬松的宏觀政策。到1995年經濟已有所起色,,GDP增速回升到2.5%左右,。然而,出于減少財政赤字等考慮,,日本在1997年開始增稅,,隨后又加息,結果打亂了市場預期,,帶來了“失去的十年”,。
恰恰與之相反的是,,當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中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并毅然將這一政策組合保持了六年之久,,最終使經濟成功地擺脫通縮陰影,重回健康發(fā)展的軌道,。
歷史如鏡,,鑒往知今。這些故事都在訴說這樣一個道理:“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在經濟企穩(wěn)回升的關鍵時刻,如果宏觀政策貿然“停藥”,、過早“退出”,,很可能“舊病復發(fā)”、使已有成果得而復失,。時下,,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回暖,走出了一個漂亮的“V”形反轉態(tài)勢,。然而,,應當清醒地看到,最壞的時候或許已經過去,,但復蘇之路不會平坦,。當前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民間投資意愿不強,,居民消費后勁不足,。在前三季度7.7%的經濟增幅中,有7.3個百分點來自投資,;而在投資增幅中,非國有投資僅為27.7%,,比國有投資增幅落后20.3個百分點,。擴大內需難度加大,加之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曲折,,我國外需仍將持續(xù)低迷,,可以說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內在動力依然不足,,全面回升仍有待時日,。因此,宏觀經濟政策不應見好就收,、輕言退出,。
當然,,保持宏觀政策的基本取向,并不等于拘泥死守,、一成不變,。面對產能過剩、農業(yè)基礎不穩(wěn),、資產價格上漲,、就業(yè)形勢嚴峻等經濟運行中的新老矛盾和問題,有必要在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靈活把握政策實施的力度,、節(jié)奏和重點,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
- 2009-12-01讀史使人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