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道德失范這個問題,,最起碼已經(jīng)講了15年,。對這個結(jié)論,我認為已經(jīng)是“多說無益”,。作為一個公民,,我們所想的,,應(yīng)該是怎樣把社會當中積極的東西,給挖掘,、發(fā)揚出來,。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評不對,關(guān)鍵是要考慮如何觸動它,。以前有個宋明理學的大家,,抓個了入室行竊的小賊。小賊狡辯說,,我就是沒有廉恥心,,我就是要偷。結(jié)果談話到最后,,這個人對小賊說,,你把衣服都脫下來,脫光,。但是小偷不干了,,然后這個人就對小偷說:你看,你還是有羞恥心的,。這就是反向觸動,。
支玲琳:在傳媒發(fā)達的年代,我們不能因為社會粗糲面,、陰暗面的屢屢曝光,,而喪失對一個社會的道德信心。但道德水準的問題,,是否還是一個經(jīng)濟的問題,?畢竟,,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我們的社會,,還沒有達到每一個人都富足的程度,。那些有心訛詐的人,也是為利而來,。
趙修義:像這類社會現(xiàn)象,,我并不趨向于去做很宏觀的分析,。因為無論怎樣,,都無法得出一個準確的結(jié)論。就像有些年輕人指責中年阿姨在超市買菜,,旁若無人掰了菜葉,,只拿菜心。這固然是一種道德覺悟,,但我們不妨想一想,,這些人其實也是因為吃過苦,生活上比較艱難才會如此,。而且在社區(qū)里,,說不定她們還是個熱心人。道德這個問題往往是這樣的:這方面比你弱,,但說不定在別的方面就比你強,。我們還是要多看別人的長處,而且,,長處多了以后,,一個人就會意識到自己的短處,就會想辦法改正它,。這就是所謂的道德正向激勵,。
當然,有些東西是和經(jīng)濟有關(guān)系的,。比如大家都吃不飽飯,,這個時候小偷就多了。但是道德并不是完全受經(jīng)濟制約,,它是長期積累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有其相對獨立性。所謂“人窮志不短”,,就是說經(jīng)濟困頓的人,,不一定德行就差。在城市里生活,,我們也接觸到很多在社會底層的人,,有做家政的,、搞裝修的,我覺得有些人做人就很地道,,也非常硬氣,。所以,對于道德問題我們不要簡單化,,不要輕易打上什么標簽,;更不要情緒化,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去規(guī)劃自己的行為,。
對于類似事件,,我希望今后不要形成輿論熱點。因為這其實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更解決不了什么問題,,反而是徒增了很多不必要的情緒。
- 2009-11-12李忠杰:以德為先促先進,,做好官要先做好人
- 2009-10-23日寇牢中死里逃生 這位百歲依伯一生堅持做好人
- 2009-10-19看小片,,做好人
- 2009-09-08臺灣銀行董事長:臺銀已做好人民幣清算行的準備
- 2009-09-08張秀蓮:臺灣銀行已做好人民幣清算行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