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務員”職業(yè)沒有失業(yè)保障,、沒有連續(xù)工齡,、也沒有情義體恤,可以說是一個含金量較低的“瓷飯碗”,。有人做過統(tǒng)計:西漢時丞相一職的平均任期才四年多,,東漢時三公的平均任期不到兩年半。朝廷要官尚且如此,,以下的自然就更慘了,,動不動就會打破飯碗。他們做官時尚且如此倉皇,,退休后就顯得更加凄涼了
唐代憲宗時,,顏真卿的外孫韋丹在江西任觀察使,常與隱居在廬山的高僧靈澈上人吟詠唱和,。有一天,,韋丹派人給靈澈送去一篇新賦的《思歸》:“王事紛紛無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為平子歸休計,,五老巖前必共君,。”意即我已準備辭職,,同你一起暢游在五老峰前,。靈澈一笑:他怎舍得辭官?當下也寫了一首詩請來人帶回,,詩云:“年老身閑無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果然,韋丹這個官一直做到五十八歲卒于任上,,始終沒有寫過辭職報告,,而“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兩句則成為傳誦不輟的名言,。宋代孝宗時,,有個尚書郎鹿何,年方四十余就自請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掛了一塊匾,,寫“見一”兩字,大家都知道這是“林下何曾見一人”而反用的意思,。
從韋丹作秀到鹿何自夸,,時隔約三百六七十年,其間以這樣那樣形式主動辭官的肯定不止鹿何“一人”,,但是這兩則軼事足可說明官場上自動抽身出局的歷來少見,。論其原因,有一條十分重要,,那就是:古代“公務員”的許多特權和待遇都與“在職”密切關聯,,一旦“辭事”便“榮祿兼謝”。
無退休費,、無工齡,、無余蔭:含金量較低的“瓷飯碗”
秦漢時代,凡任公職,、吃財政者,,通稱為官,除了替朝廷出勤打工外,,別無脫離職務的身份和權益,。當時的講法叫“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近似今人幫老板打工的意思,。一旦因奔喪生病,、任滿更替、罷免辭官等各種緣故退休,,老板和雇員的關系即告解除,。大體而言,可用“三無”概括:
一曰無退休費,,就是無論原先俸祿多少石的官吏,只要離開職位,,除非皇帝特詔照顧之外,,一律停發(fā)俸祿。漢朝俸祿本來就薄,,俸額低或負擔重的人積蓄不易,,所以不少官吏一旦休官停俸,就要另覓生計,。
比如從小“好經書,,通《詩》《禮》”的宋均,從十五歲入仕,,官至河內太守,,其間兩次休官,一次是在做辰陽縣長時“以祖母喪去官”,,一次是在任東海相時“坐法免官”,,從離職到再仕期間,都是靠跑到潁川去做客座教授為學生講學維持生計,。
還有世代為郡吏的孟嘗,,在合浦太守任上因病辭職,因為沒有收徒講學的本事,,只能下田耕作,。有個在京師做尚書的同鄉(xiāng)向皇帝推薦他重新做官食俸,皇帝不理會,,于是孟嘗做了大半輩子的自耕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