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社會分化加劇的情勢下面落實公平正義的挑戰(zhàn),。筆者曾在理論上綜合馬克思恩格斯和羅爾斯等人的觀點,現(xiàn)實上根據(jù)新中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給社會正義下一個更為廣泛的社會學定義:社會正義就是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這里,公平和平等都能表達正義,,但又是不同程度的正義,,正好能夠表達社會正義也是有階段性的。這里所謂“公平”就是合理的差別,。筆者還提出,,社會公平正義有兩個維度,即制度安排與百姓認可,。
社會公平首先指的是一種客觀的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問題,。這里,,作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社會公平,,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資源分配和獲得的差別是合理的;社會機會對每個社會成員都是自由開放的,,可競爭的,。社會學上以職業(yè)為主要標志的階層或分層則要求這樣來安排:使上層永不松懈,中層永不滿足,,下層永不絕望,,從而使作為絕望的派生物的種種消極后果,如自殺,、“人肉炸彈”等概率大大降低,。每個階層的成員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改變自己地位和命運的機會,。
社會公平還在主觀上體現(xiàn)為百姓的共同認可、認同,。這就是社會公平度,、公平感的高低問題。這種社會公平度,、公平感,,在社會學上是可以通過社會指標體系來加以衡量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從經(jīng)驗上體會到,,多數(shù)老百姓不認可,、不認同的東西,是不公平的,。如果老百姓的不認同感,、不公平感發(fā)展到相對剝奪感,就會對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產(chǎn)生極不利的影響,。老百姓認可度低的種種制度,,肯定是有毛病的。這是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動力,。百姓認可的公平正義,是上述意義共同性的最主要部分,。
如何在社會發(fā)展中,,在制度安排公平的基礎上,促進百姓認可的公平,,提高滿意度,、幸福感,同樣是一個尖銳的挑戰(zhàn),。
第四,,在社會重心下移的情況下面大力改善民生的挑戰(zhàn)。所謂民生問題,,用社會學的術語說,,就是一個社會的成員,如何從政府,、市場和社會獲得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來支撐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問題。
在我國社會快速轉(zhuǎn)型期,,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推進,,社會分化加劇,出現(xiàn)了新的貧困問題,,形成了生活困難的社會群體——社會學稱之為社會弱勢群體,。他們?yōu)槲覈纳鐣M步付出了主要代價,但是他們的生活改善不多,,甚至更加困難,。他們是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民生困難的主要承受者,。當前我國社會成員,,特別是弱勢群體的不安全感,主要產(chǎn)生于兩個方面:“現(xiàn)實困境”,,即個人生活中已經(jīng)遇到的實際困難或問題,,和“未來威脅”,即可能對個人生活造成的威脅或風險,。這兩方面都與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有關,,都與民生問題有關。前者導致“現(xiàn)實性的煩躁”,,后者引發(fā)“預期性的焦慮”,。它們都會構(gòu)成人們的后顧之憂,嚴重影響社會成員的安全感,,降低社會安全指數(sh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