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美國古典進化論派人類學家摩爾根依據(jù)人類學調查資料,,結合古希臘、羅馬歷史的文獻記載,出版了《古代社會》一書,,提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民族—國家”的國家產生路徑與模式,。1881—1882年間,,馬克思對《古代社會》作了詳細摘要,,撰寫批語,補充材料,,成為運用唯物史觀系統(tǒng)分析摩爾根研究成果的第一人,。1884年,恩格斯完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系統(tǒng)論述了原始社會的婚姻、家庭形態(tài)以及氏族,、部落等社會組織的演變過程,,以希臘、羅馬和德意志為例,,建構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起源理論,。其后,恩格斯的觀點成為眾多學者,,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從事相關問題研究的重要指導,。
恩格斯的著作出版40多年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郭沫若形成了他關于這一問題的系統(tǒng)看法,。
郭沫若說:“對于未來社會的待望逼迫著我們不能不生出清算過往社會的要求,,認清楚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走向?!逼渌摹吨袊糯鐣芯俊芬粫?,“可以說就是恩格斯的《家族私產國家的起源》的續(xù)篇?!?/p>
從郭沫若開始,,呂振羽,、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等中國學者圍繞國家和文明起源這一核心議題,,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看法,。這套看法,,在世界學術的譜系上,被譽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大成就,。
與此同時,眾多考古學者也積極開展了包括殷墟,、鄭州商城,、偃師二里頭、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考古遺址在內的發(fā)掘和研究,從而為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補充了扎實,、嶄新的材料,。以此為基礎,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理路日漸清晰,,早期國家形成的方式問題也逐漸凸現(xiàn)出來,。
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前后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無疑是上述努力深化的必然結果,。
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文化人類學調查方法的更新以及材料的日漸豐富,也成為進一步推動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研究理論更新的源頭活水,。具有平等,、民主色彩的部落聯(lián)盟,是如何過渡到國家這種具有強烈的等級性社會組織的,?這是摩爾根理論留給人們的一道謎,。為破解這一謎團,塞維斯提出的酋邦理論和弗里德提出的分層學說,,對深化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童恩正、張光直,、謝維揚等學者的成果,,就與上述思考模式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