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希朱,,原名風儀,南安詩山人,,光緒八年舉人,,曾入選內閣中書,后返梓,在家鄉(xiāng)致力于新式教育,,先后在多所學校任教,,對詩山的新式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林翀鶴,、林騷兄弟,,泉州鯉城人,同為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兩人均致力于泉州新式教育,,林翀鶴曾任泉州中學校校長、泉州國學專修院院長,。林騷中進士后,,授鎮(zhèn)江縣知事。任內耳聞目睹官場腐敗,,遂無意仕途,,退居鄉(xiāng)里從事教育,任泉州明新小學校長,、昭昧國學教師,。
可以說,清末泉州較為著名的新式學堂無不與一些科第人物有密切關系,,或是由他們發(fā)起倡辦,,或是由他們充當主要教職與管理。泉州府官立中學堂,,泉州最早創(chuàng)辦的新式學堂,,現泉州市第五中學的前身。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由翰林陳棨仁,、進士黃謀烈,、黃摶扶等積極倡議創(chuàng)辦,并于次年正式籌辦,。當時,,清政府請陳棨仁、李清琦兩位翰林經辦,,1905年開始招生。進士吳增,,舉人宋應祥,、龔顯鶴、曾振仲,、王冠群,、王文煥等科舉出身的知名人士都曾在該校任教。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十月,泉州教育會成立,,推舉進士黃謀烈,、黃摶扶為正副會長。同年,,在泉州提督衙舉辦首屆中小學體育運動會,。
清末在中國社會結構的劇變中,閩南士紳階層開始轉變?yōu)榧澤?、學紳,,向新式經濟事業(yè)、實業(yè)與近代教育乃至文化,、法政等領域流動,、轉化,形成了一個帶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士紳群,,盡管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還不盡相同,,但這個新士紳群已成為士紳階層的主導力量,他們的社會功能己經從維護傳統(tǒng)轉向改造傳統(tǒng),。他們興建新式企業(yè),,倡導新學,投身教育,,開創(chuàng)了近代閩南社會民主政治新風尚,,是近代閩南社會新陳代謝的重要群體。
注釋:
[1]柯文:《在傳統(tǒng)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頁。
[2]沈登苗:《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相互關系》,,《中國文化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99年第4期。
[3]徐曉望主編:《福建通史———近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頁。
[4]佚名輯:《清末泉州黃宗漢等祭文墓志雜錄》(抄本),。
[5]陳盛明:《晚清泉州一個典型的世家—黃宗漢家族試探》,,《泉州文史》,泉州文史編輯委員會1983年8月,。
[6][8][9]《鯉城區(qū)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76,,37,,38頁。
[7]倪鄭重:《泉州清源茶》,《泉州文史》,,泉州文史編輯委員會1982年7月,。
[10][11]陳泗東:《幸園筆耕錄》,鷺江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頁,。
[12]吳幼雄、李少園主編:《通準關岳廟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66頁。
[13]轉引陳篤彬,、蘇黎明:《泉州古代教育》,,齊魯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頁,。
[14]陳盛明:《從〈泉俗激刺篇〉看清末泉州社會的黑暗面》,,《泉州文史》,泉州文史編輯委員會1981年5月,。
[15]《泉州華僑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版,第382頁,。
參考文獻:
[1]汪毅夫:《〈暢所欲言〉與1897—1928年間泉州的市井文化》,,載《東南學術》2004年第6期。
(作者單位:泉州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
- 2009-11-17王志文攜妻兒看球賽 見拍照者面露兇光
- 2009-11-13反對教育行政化,,只說不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