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東京5月22 電 題:“地震島國”危機感滲入每個國民精神肌理
記者 韓勝寶
“3.11”強震雖已過去,,日本的旅游業(yè)剛有回暖跡象,,城市里人氣漸增熱鬧了許多。但日本人在大災難面前表現(xiàn)出的出奇冷靜與淡定,,面對核輻射內心雖有恐懼感卻沒有驚慌失措,,東京街頭步行回家的百萬人秩序井然,上野公園成群結隊聚集在櫻花樹下把酒言歡,,仍讓人回味無窮,。
孫子在“九變篇”中講道:“投之亡地然而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然后能為勝敗,。”所謂“亡地”,、“死地”,,在“地震島國”的日本堪稱典型。作為一個四面臨海的島國,,日本地處西太平洋板塊的斷裂帶,,擁有大約200多座火山,地震海嘯,、火山噴發(fā),、臺風豪雨,時常面臨滅頂之災,,給日本人造成了嚴重的危機感,。
記者在大坂、名古屋和東京街頭看到,,避難處的告示圖在車站,、地鐵,、街面和酒店入口處隨處可見,有關健康,、安全的指示牌和宣傳標語滿街遍布,,消防龍頭和水的出口位置十分明顯,大坂的超市里有售《大地震后日本對危機回避》等書籍,。當?shù)氐娜A人告訴記者,,這是日本一直堅持危機教育的結果,災難意識已滲入每個日本人的精神肌理,。日本永遠彌漫著一種焦慮和危機感,,似乎只有這樣它才能生存。
從日本中部到東京的一路上記者發(fā)現(xiàn),,馬路整潔,,綠樹成蔭,就連每輛出租車都干干凈凈,,看不到灰塵,,路上幾乎看不到吸煙的,地上找不到一顆煙蒂,。巴士哪怕只停十多分鐘,,也要在輪子的前后墊上阻擋物。每座立交橋上都安裝了不繡鋼扶手,,生怕行人滑倒,。在高速公路上設立的站點,在圍墻上開了扇門,,既安全又方便,。所有這些都反映出日本有極強的健康意識和安全意識,而這些意識都源于強烈的憂患意識,。
日本國民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出自島國心理,在長期與自然災害抗爭中,,形成極強的民族意識和危機感,,這使得日本能夠持續(xù)保持“生于憂患”的狀態(tài),始終保持一種如履薄冰的危機感,,時時刻刻處于警戒狀態(tài),。
- 2011-05-17東電資料顯示福島核電站在地震海嘯前已出現(xiàn)問題
- 2011-05-14廈大參與研發(fā)新一代核電技術 能有效應對地震海嘯
- 2011-04-18日本地震海嘯死者中過半數(shù)是65歲以上老人
- 2011-04-12日本地震海嘯滿月祭:志哀 致信 致謝
- 2011-04-11中汽協(xié)秘書長董揚:日本地震海嘯影響中國汽車業(yè)
- 2011-04-11日美聯(lián)合搜尋到66名地震海嘯遇難者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