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 據《中國日報》報道,,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5點45分許,,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擁有美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的威拉德·博伊爾和美國人喬治·史密斯三人共同獲得這一榮耀,。
“他們?yōu)槿粘I顜碓S多實用的創(chuàng)新,,為科學探索提供了新工具,?!痹u獎委員會在聲明中說,。評委會說,,高錕因為在“光學通訊領域的光傳輸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500萬瑞典克朗,博伊爾與美國人史密斯因發(fā)明“成像半導體電路”而分享另外500萬瑞典克朗。
光纖理論引發(fā)通信革命
評委會指出,,早在1966年,,高錕就在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線用于通訊的理論。簡單地說,,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頭發(fā)絲更細的光纖,,取代銅導線作為長距離的通訊線路。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隨著第一個光纖系統(tǒng)于1981年成功問世,,高錕“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梢哉f,,高錕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導新紀元打開了大門。
諾貝爾獎評委會這樣描述說:“光流動在細小如線的玻璃絲中,,它攜帶著各種信息數據傳遞向每一個方向,,文本、音樂,、圖片和視頻因此能在瞬間傳遍全球,。”
星光耀眼與鄧小平獲評“亞洲風云人物”
據新華社電高錕1933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隨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獲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87年10月,,高錕從英國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從1987年到1996年任職期間,,他為中文大學羅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學術結構和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在與內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張“一步一步把雙方的聯系實際化”,。高錕于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由于他的杰出貢獻,,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于1981年12月3日發(fā)現的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2000年,,高錕與鄧小平一起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云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