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武漢一線報道組成員在北京西站同捐贈物資的愛心人士(左一)合影。武漢一線報道組供圖 2月1日,,盧璐在雷神山醫(yī)院建設現(xiàn)場采訪,。本報記者 晉浩天攝/光明圖片 1月29日,章正在開往武漢的高鐵上采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蘇洲,。 本報記者 晉浩天攝/光明圖片 對于全國人民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春節(jié)。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戰(zhàn)斗”的春節(jié),。 “有出差任務,出發(fā)去武漢,,家里有什么困難嗎,?” “沒有!隨時可以走,?!?/p> “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1月27日晚,,我們三位記者接到報社的電話,給出不約而同的回答,。 接到電話后,,章正把妻子和孩子安頓好,第一時間坐上從河南返回北京的高鐵,;晉浩天搭車剛從山西老家回北京,,進了家門就轉頭準備出行的物資;盧璐從杭州直飛北京,,當晚到京,,第二天就出發(fā)。 從接到任務的那一瞬間,,大家都忘記了還在過年,,拋開身邊的人和事,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地方——武漢,。我們心里都清楚,,這是一場新聞報道硬仗,講好武漢戰(zhàn)“疫”故事,,是我們此行的共同目標,。 聽說武漢缺物資,報社已經為我們準備了口罩,、防護服,、方便面等物資,令人心暖的是還有幾大袋水果。我們想,,既然去前方,,就順手多做點事情。1月28日,,晉浩天主動聯(lián)系到一位愛心人士,,把他們捐贈的5000多只口罩、120瓶酒精棉球,、一批藥品“人肉”帶去武漢,。為了帶上這大批的物資上路,我們三人商量只帶個人的必需用品,,省下更多空間,,以便多帶一些醫(yī)療物資去武漢。 戴上口罩,,報社同事把我們送到北京西站,。此時,做公益的朋友也把物資送到火車站,,沒有更多寒暄,,我們數(shù)了數(shù),要運往武漢的醫(yī)療物資就有十多箱,。道別時對方向我們豎起大拇指,,說了一句:“謝謝!多保重,!”看到我們搬運困難,,火車站的工作人員熱心前來幫忙,讓我們得以順利上車,。 上了車后,,我們一遍遍檢查這些物資,生怕漏掉一箱,,列車員也主動表示會幫我們照看,。此時,簡單的物資接力,,成為一種愛心和信心的傳遞,。 14時40分,列車還沒開動,,我們便抓緊時間開始討論選題,。 與以往出差不同,這一次,,我們在列車上就開始采訪,。在這武漢之行的起始,,就讓我們抓到了一些真實的感動。在南行的列車上,,我們遇到了同行蘇洲,,他的母親是醫(yī)生,給他發(fā)來一段視頻,,教他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這位從除夕開始一直在工作沒有休息的記者,,看到視頻眼圈都紅了,。采訪列車保潔員甘大姐時,她真誠地對我們說:“我們做的事不算什么,,不要關注我,,多采訪一些去武漢一線的人?!?/p> 來到武漢,,報道組奔忙于武漢各個角落。每一次的采訪,,都讓我們的心深深地被觸動,,我們認識到,此時在武漢一線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南開大學附屬醫(yī)院手術室護士尹楠,剛到武漢就投入工作,,穿上隔離衣至少工作4個小時,每次工作完,,全身濕透,。她說,休息時一放松,,感到精疲力盡,。 和武漢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臨時“專車”司機張一馳的第一次見面,就讓我們體會到了武漢人特有的豪爽,。車一停,,搖下窗,一揮手,,戴著口罩的張一馳對我們說:“上車,,這幾天忙呦!” 我們去采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際教育學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許峰時,,他正在麻利地布置任務,,準備對留學生公寓內660個房間全面消毒。許峰的淡定有序,,換來的是留學生們的放心,。一位留學生說,面對疫情,,他們也有過擔心,,但看到許老師就放心多了。 面對疫情,,武漢人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也鼓舞著我們。這幾天,,一個名為《武漢莫慌,,我們等你》的短片在武漢非常火,。片中,,有一句武漢方言讓人印象深刻——“我信了你的邪(我服了你了)!”這句方言,,道出了武漢人不服輸?shù)囊幻?,也一下子戳中了我們的心?/p> 這些人、這些事,、這些感動,,時時盤旋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為緊張繁忙中溫暖的星火,。 想說的話,,還有很多??箵粢咔樾蝿菀廊粐谰?,醫(yī)護人員在與死神搏斗,而我們,,也在新聞戰(zhàn)線上與時間賽跑…… (武漢一線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晉浩天,、章正、李盛明,、盧璐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