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金庸已逝 江湖未遠
2018-10-31 16:45:14?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吳靜 吳靜 |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高凱)洶涌而至的集體悼念,,突破以往的密集刷屏,,10月30日,94歲的金庸離世,,盡管年事已高,,盡管曾經(jīng)有過誤傳,,但當這一次稱不上突然的告別真的變成現(xiàn)實,依然是一片地動山搖,。 無需更多證明,,“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而此番告別體現(xiàn)出的更真實的現(xiàn)實是,,金庸筆下的“江湖”,早已融入華人的血液,。 “如果說在庸碌的生活中尚能保持著一點精神潔癖,,一點審美情操,一定是因為少年時代讀過(金庸)的那些句子,,那個江湖”“像我們這樣于海外的華人,,金庸給的滋養(yǎng)和幸福如此巨大,對于中國大陸的想象,,漠北江南,、華山之巔,很多都源于金庸小說,,更核心的是在其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禮義仁信與文質彬彬”,?金庸辭世后,一些海外華人紛紛懷念起金庸在他們的青春里留下的烙印,。 10月30日,,筆名金庸的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查良鏞,因病醫(yī)治無效在養(yǎng)和醫(yī)院病逝,,享年94歲,。出生在浙江海寧的查良鏞,1948年移居香港,,1950年代起創(chuàng)作《射雕英雄傳》,、《神鵰俠侶》等多部經(jīng)典武俠小說。圖為查良鏞先生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的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而曾經(jīng)對金庸作品是否堪登文學圣殿甚囂塵上的爭論,,如今看來似乎已無關緊要,。比起于文學史上為通俗小說正名,金庸更偉大的成就自然更在于為華人創(chuàng)造的那個永恒的叫做江湖的精神家園,。 有人說,,盡管也讀過《飄》,看過《魔戒》,,但只有金庸的“江湖”是真的放在心的深處,,是可以隨時踏入重溫的。這種感受或許可以理解為華人血液中自然存在的文化認同,,或許也正是金庸作品影響如此巨大的深層原因之一,。 金庸作品中豐富細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與韻味,與中國歷史間亦真亦幻的種種勾連,,令華人讀者幾乎不需要越過任何障礙便可與主人公共情同心,。 劇作家史航說,“沒有金庸,,我們當然也會成長,,只是,成長中的幻滅與空空落落,,就沒有機會與書里的人物印證,,有機會印證,就可能有書里的人物作伴,,沒機會,,就孤單得久一點,空空落落,?!?/p> 這一次的作別,對于很多人而言,,或許并非一次外化的情感行為,,而更像是一次對自己內心某一部分的重新審視,對自己某段精神成長歷程的一次回望,。 作家韓松落認為,,“他(金庸)完整地呈現(xiàn)了一個中國人的成長經(jīng)驗?!痹凇耙娮约?、見天地、見眾生”之后,,還多出一步——“見明滅”,。 金庸的創(chuàng)作史,,甚至可以看作一部20世紀華人文化思想史,他試圖講述中國歷史的脈絡,,從中解釋中國傳統(tǒng)的核心精神,追問華人民族文化的認同,。 他將這一切統(tǒng)統(tǒng)寫入江湖,,在眾多江湖兒女的命運與情感中,交與讀者去體會,、汲取,,在這種沉浸中,所謂是非,、所謂成敗,、所謂愛情、所謂堅持,,內里皆是中華文化的心性,。 臺灣劇作家賴聲川直言,“金庸教會我們,,中國人該如何說故事,。”在金庸作品中找到的歸屬感令人們不知疲倦地想象他的江湖,。 因為如此,,金庸的系列作品被改編、演繹多年,,早已成為一系列影視,、音樂作品的重要核心。其中的人物形像更是常演常新,,隨著時代的推進,,不斷被人們附著更符合當下的審美元素。 曾幾何時,,“你最喜歡的金庸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誰”,,成為華人世界開啟進一步話題的切口問題,而作答之人每每熟慮相回,,正因深知從三觀,、到個性、到審美取向,,這個看似簡單的選擇題對表達個人內心含義重大,。 60余年前金庸開始創(chuàng)造的江湖,早已是華人心中的“另一個世界”,,許多現(xiàn)實中看似不易達成的溝通與了解,,在大家都熟識的金庸宇宙體系中竟能輕易尋得價值標準,,不能不說是一個偉績。 而今,,金庸的離去或許意味著某種結束,,然而隨之而來潮水般的大規(guī)模集體懷念也揭示了某種永續(xù),此一作別中,,人們分明感受到血液中某些東西的存在,,正是這種存在,讓金庸創(chuàng)造的江湖,,不會因了他的離開而遠去,。(完)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