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千年古道被喚醒 邊境小鎮(zhèn)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2024-10-06 15:34:28?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林瑤 我來說兩句 |
雪域高原西藏有4000多公里的國境線,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的五分之一,是祖國西南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位于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的吉隆口岸,是中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歷史風云變遷,這條曾被稱為“官道”,、“商道”和“兵道”的千年古道,,始終都承載著中國同南亞國家、尤其是與尼泊爾友好往來和文明互鑒的“天然使命”,。那么自然之力在喜馬拉雅山究竟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吉???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又為新時代的美麗邊疆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機遇,? 喜馬拉雅綿延起伏的雪山與冰川,,是青藏高原腹地與南亞交往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在西藏日喀則境內,,高聳的山脈被劃開了數條南北縱向的峽谷溝壑,,連接著北側的青藏高原和南邊的印度平原,在著名的五條裂谷中,,位于最西邊的吉隆溝一直向南延伸,,貫穿了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直達尼泊爾,。 從吉隆縣城開車到吉隆口岸,,在90多公里的距離中,開始還在兩山夾擊的荒原中感受著青藏高原的孤寂,,看不到一絲綠意的山谷幾乎是在轉瞬間就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冰峰云海、森林田野,、飛瀑溪流,,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這里滋潤著四季。 總臺央視記者 徐平:吉隆口岸是216國道的終點,,同時也是千年古道——蕃尼古道的起點,。從歷史上來看,吉隆一直就是西藏對外友好交往和貿易通商的重要通道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尼兩國以吉隆河為界,水面上的四代熱索橋不僅見證了歷史變遷的滄桑,,也續(xù)寫著今天的繁榮與活躍,。 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監(jiān)管一科副科長 達瓦平措:我們的第一代熱索橋,,是1979年中尼聯(lián)合修建,,是一個鐵索橋。第二代熱索橋是一個木板橋,,因為自然災害頻發(fā),,原址看不到了。 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監(jiān)管一科副科長 達瓦平措:我們所在的是第四代熱索橋,。2015年尼泊爾“4.25地震”,,吉隆口岸也是受災比較嚴重,然后在第三代的原址基礎上建了第四代橋,。對我們人員往來,、貿易往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群山環(huán)繞的東林藏布河谷之間,第四代熱索橋跨越吉隆河,,連接起中尼兩國日益繁盛的貿易往來,,也接續(xù)著祖國內地經西藏通往南亞這一咽喉要道的“接力棒”。 西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副教授 亞東-達瓦次仁:吉隆的位置就擺在喜馬拉雅,,就擺在尼泊爾和中國的西藏之間,,那必然是喜馬拉雅南北坡之間的一種交往和互動。 一條吉隆溝 半部西藏史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吉隆以它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始終承擔著邊關重鎮(zhèn)的歷史使命。打卡國門,,也是一次追尋歷史文脈之旅,。 沿216國道一路向南,在吉隆縣的馬拉山口,,我們見到了這塊摩崖石刻——《大唐天竺使之銘》,。1990年,經中國學者和考古專家確認,,這是迄今為止在西藏境內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漢字石刻,,300多字的碑文記錄著唐朝“外交官”王玄策,三次途經這條古道出使印度,,一身轉戰(zhàn)3萬里,,履行大唐使臣的職責。 西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副教授 亞東·達瓦次仁:在喜馬拉雅的邊界地區(qū),,竟然發(fā)現(xiàn)了成片成片的唐代的漢字,,古人從長安到拉薩,再到吉隆,,再到尼泊爾加德滿都,,開辟的這條南亞古道,給西藏當時的主流文化帶來了很深刻的影響,。 一條深邃的吉隆溝,,早在1300多年前,就成了古代中國通往南亞的國際大通道,。 公元1788年,,尼泊爾廓爾喀軍隊以貿易糾紛為由入侵西藏邊境,并進攻吉隆縣滋擾,。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派遣大將軍福康安集結四川、云南和東北等地的2萬多名士兵,,僅用一個月就攻破了敵營,,收復失地,為紀念當時守住邊疆的戰(zhàn)果,,??蛋苍诩系难卤谏咸峥獭罢刑岜趬尽保燥@功勛,。 今天的吉隆口岸既是商旅之關,,也是勇士之關。在中尼兩國第48號界樁旁的這個21勇士雕塑,,記錄著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fā)生里氏8.1級地震,吉隆口岸一度成為“生命孤島”,,中國青年邊檢官兵主動請纓,,在等待馳援的時間里堅守國境,面對不斷發(fā)生的余震,、滑坡和泥石流,,他們除了協(xié)助中尼兩國邊民避險,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五星紅旗準時在吉隆口岸升起,。 歷史的風貌與今日的國門,,在千年的古道上彼此呼應。來自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民聚集在這里流轉往來,。 四川游客 陳大偉夫婦:雖然空氣稀薄,但是很純潔,,它滌蕩了我的心靈,,這是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們一路上是唱著歌來的,,看到國門激動,,這就是我們的感受。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趕上這么好的時光,,心有所向。 歷史照進現(xiàn)實 達曼村的新生活 心有所向,,那就是五星紅旗飄揚的地方,。在吉隆鎮(zhèn),,有一個十分特殊的村莊,,這里居住的89戶村民中,有57戶居民是在2003年才集體入籍,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那么這個村莊究竟有著怎樣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如今的他們又是如何更好、更快融入邊疆現(xiàn)代生活,? 村支書多吉帶我們參觀了政府剛剛投資建成的達曼村產業(yè)發(fā)展的重點項目之一,。 站在陽臺遠望群山,盡管被云霧遮擋的雪山沒有露出真顏,,但我們已經感受到了180度的全視野是達曼村開發(fā)旅游資源的底氣,。 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zhèn)沖堆村黨支部書記 貢覺多吉:整個加起來,差不多投了6000多萬元,,正在建的是游客接待中心,,下面還有民宿改造。到目前為止,,這是吉隆這邊最大的一個項目了,。達曼加入中國國籍的20周年,專門打造了民宿這個項目,,可以帶動我們周邊群眾就業(yè),,增加他們的收入。 這是達曼村成立以來,,政府整體投入最大的一筆資金,,除了旅游開發(fā),全村89戶村民自住房屋的重新改造也在其中,。 達曼,,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騎兵”,他們的祖先,,正是古代尼泊爾廓爾喀人的騎兵,,據傳因為戰(zhàn)爭失敗,被清軍追剿時脫離了大部隊,,此后長期滯留邊境,,他們的后裔一直游走于中國與尼泊爾、印度的邊境線上,,沒有國籍,、沒有身份,居無定所,、四處流浪,。考慮到他們的現(xiàn)實境遇,,2003年,,中國政府敞開胸懷接納達曼人入籍,因為當時只有80人,就被正式編入了藏族,。 達曼村民的女婿 許洪斌:他們是幸運的,,我是驕傲的。他們融入我們,,咱們就是同胞了,。 許洪斌是成都人,上一次和妻子回丈母娘家探親,,還是3年前,。從10年前第一次來到吉隆的陌生感,再到這次細細觀察達曼村,,10年間,,最讓許洪斌感慨的就是,初識的記憶已經無法追趕這個邊境小城的變化了,。 達曼村民的女婿 許洪斌:十年的時間,,當時進鎮(zhèn)的路只有一條,現(xiàn)在進鎮(zhèn)的路至少四條以上,,到處都是修好的樓房,,有民宿、餐館,,發(fā)展太快了,。 許洪斌和妻子在成都經營著兩家小餐館。這些年,,大米瑪偶爾也會去成都和女兒女婿小住,,但現(xiàn)在,她明顯感覺自己的生活已經被填滿,。政府翻修了新房子,,她準備拿出來兩間做民宿,在達曼村旅游發(fā)展的整體規(guī)劃中,,還有不少民族文化的展示,,作為歌舞隊的隊長,她還要承擔起很多排練的任務,。 達曼村村民 大米瑪:現(xiàn)在自己有房子了,,自己也是中國人,覺得很驕傲,。不能老靠政府,,以后肯定加倍努力,自己掙錢,,要考慮自己的路怎么走,。民宿開起來,,如果發(fā)展好的話,我讓他們兩個回來這邊做點生意,,一家人在一起,。 醉美吉隆溝 古道換新顏 超乎尋常的發(fā)展,,讓這條千年古道被重新激活,。作為中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2017年,,吉隆口岸被國務院批準擴大開放為國際性口岸,,從此,圍繞著國門發(fā)展的吉隆鎮(zhèn)就搭上了快車,,在祖國西南邊陲煥發(fā)無限生機,。 國慶節(jié),吉隆口岸每天進出境的客流量大幅攀升,,邊民互市的交易量也有顯著的增幅,。在吉隆口岸已經工作了8年的達瓦平措,這兩年最明顯感受就是工作量的直線上升,。 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監(jiān)管一科副科長 達瓦平措:一個是業(yè)務量更大了,,第二個是人員結構更豐富了。之前只有尼泊爾和中國的邊民和旅客,,變成國際性口岸之后,,第三方的人員更多;貿易量這塊,,以前可能就是單純以百貨為主,,但是這段時間,有新能源汽車出口,、高原飲用水出口,,還有一些農副產品,我覺得品種更豐富了,。 口岸貿易往來的活躍,,讓距離國門20公里的吉隆鎮(zhèn)也變得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監(jiān)管二科科長 黃惠欣:不同民族匯聚在這里,,一起工作,、生活,很憧憬,,很有奔頭的那種感覺,。 朗薩大學畢業(yè)后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從最初以短視頻的形式在社交平臺宣介家鄉(xiāng),,再到售賣尼泊爾產品,,作為吉隆鎮(zhèn)直播帶貨第一人,,她把中尼邊貿的火熱從線下帶到了線上。 日喀則市吉隆縣吉隆鎮(zhèn)邊民朗薩:每個人都有憧憬,、夢想,,這個力量也會督促另外一個人的發(fā)展。吉隆現(xiàn)在的發(fā)展就是國門開放的縮影,,這一切,,我覺得來源于我們祖國的更開放,更自信,,更包容,。 今年1到8月,西藏外貿進出口總值超過了70億元人民幣,,吉隆口岸突破了25億元,,其中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互市貿易的增幅都在上升。截止到9月底,,吉隆口岸的出入境人員近15萬人次,。 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監(jiān)管二科科長 黃惠欣:國門,我們守的是什么,?守的就是國泰民安,。 (總臺央視記者 徐平 劉剛 普次 吉隆融媒)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