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的當代傳承
2021-07-14 15:07:3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見仁見智】 作者:劉金祥(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兼職教授) 紅色電影是指以黨的發(fā)展歷程為歷史背景,、以黨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真實故事為基本素材,、以反映革命先輩和英雄人物事跡與操守品行為主要內容的影片。其中部分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較高藝術價值,、被歲月積淀下來且經得住時間檢驗的優(yōu)秀作品,,被稱為紅色經典電影。新中國成立初期是我國文藝的起步階段,,作為適應形勢發(fā)展需要和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電影在這一歷史時期得以快速發(fā)展,涌現(xiàn)出很多主題鮮明,、意蘊深厚和風格殊異的精品力作,,特別是由紅色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青春之歌》《烈火中永生》等電影作品,其思想主旨和審美價值均超越時空囿限,,在彼時和后來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我國電影史上常播常新的紅色經典影片。作為特殊歷史時期衍生的文藝樣式,,紅色經典電影的社會意義是難以厘定的,,特別是其蘊含的紅色文化基因,,潛移默化地內化為不同時代社會成員精神結構的有機質素,。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探討如何讓紅色經典電影在當下重新綻放藝術魅力,更具現(xiàn)實意義,。 改編是文學藝術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是賡續(xù)原作思想內涵和美學意蘊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將紅色經典電影改編成影視劇,,不僅是影視界傳播紅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徑,,也嬗變?yōu)橐环N社會文化時尚。由于主客觀因素迥然有別,,改編效果也不盡一致,,其間既有一些平淡庸常甚至遁入“三俗”歧路的失敗案例,也不乏成功范例,。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新中國成立后十余年間所拍攝的紅色經典電影受當時主創(chuàng)人員文化素質和技術條件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制作不夠精良,,畫面質感較弱,敘事表演程式化等問題,。但影片蘊含的愛國熱情和家國情懷,,卻長久地烙印在幾代觀眾的內心深處。鑒于彼時影片畫面與當代人審美具有一定距離,,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紅色經典電影也可能有所淡忘,在這種背景下,,改編翻拍紅色經典電影成為歷史必然,。無論從生產角度審視還是從接受立場觀照,紅色經典電影的改編風潮是新時代主旋律創(chuàng)作,、市場運行機制和文藝發(fā)展規(guī)律等多方力量作用的必然結果,,是對人民群眾呼喚昂揚向上精神的一種藝術回應。當代影視工作者只有守正創(chuàng)新,、繼承發(fā)展,,主動順應當今時代的社會文化語境,從當下觀眾精神需求和審美情趣出發(fā)進行藝術考量,,正確把握和科學處理歷史和現(xiàn)實,、傳承和變革、教育和娛樂,、懷舊和趨時的關系,,才能成功實現(xiàn)紅色經典電影的當代傳承,。 首先,應賦予紅色經典改編作品以現(xiàn)代意識和人文情懷,。這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精神標識,,也是包括影視劇在內的一切文學藝術所應尊奉的重要價值理念。近年來由紅色經典電影改編而成的影視劇在戲劇沖突,、細節(jié)鋪陳,、歷史認知等方面做出更為細致豐富的藝術表達,不僅揭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審美價值觀,,而且詮釋了革命英雄自我意識覺醒的內在動因,,使英雄人物的思想行為更加符合歷史邏輯和人性邏輯,也使主流價值的闡釋更具有說服力,。這給影視創(chuàng)作者帶來有益啟示——紅色經典電影改編應尋找英雄人物身上跨越歷史時空的,、征服當代觀眾的情感力量和人性張力,使作品既符合當今社會心理,,又契合時下審美規(guī)范,。 其次,應拓展銀幕熒屏敘事的歷史空間,。近年我國紅色經典電影改編影視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點,,就是延展敘事的歷史空間和維度,重新構建紅色經典電影的歷史生活圖景,。創(chuàng)作者在改編和翻拍紅色經典電影時,,應運用大歷史觀思維和多維視角統(tǒng)攝復雜歷史,使歷史的豐富性得以充分釋放和真切演繹,,以實證姿態(tài)實現(xiàn)對真實歷史的深情回望,。 再次,注重英雄人物形象的個性化詮釋,。我們黨的歷史對于當下的年輕觀眾來說是抽象的,,需要通過具體英雄人物加以體現(xiàn)。在當代紅色經典改編影視劇中,,創(chuàng)作者對英雄人物形象進行個性化描摹和真實性描繪,,巧妙地在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中融入人性倫理和個人情感,從而使改編影視劇在大眾文化的廣闊范疇內贏得觀眾的認同和共鳴,。因此,,當下影視創(chuàng)作者在改編紅色經典電影時,應適當運用類型化敘事技巧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著力提煉和表達人物鮮明而獨特的個性,,精彩點繪那些呈現(xiàn)人性光輝和人文色彩的英雄人物,將相對陌生的歷史故事演變成鮮活溫情的人物形象,,使觀眾產生親切之感,,更易產生共情,。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14日 15版)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