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古老,,所以歷史悠久,,文脈深遠;年輕,,因此活力滿滿,,未來可期?!霸纯U吡鏖L,,根深者葉茂?!备V莳毺囟S富的資源稟賦,,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孕育了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壽山石文化等多元文化。福州,,以創(chuàng)新而生動的方式,,讓閩都文化“活”起來! 古邑文脈“活” 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占地約39.8公頃,,至今仍保留“西三坊,、東七巷”的里坊格局。該格局發(fā)軔于晉形成于唐,,至明清達鼎盛,,至今基本風貌得以延存。街區(qū)內坊巷相連,,烏墻黛瓦,,民居精致,是現(xiàn)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古巷幽深,,在品味水榭戲臺上的閩韻榕腔之時,聽婉轉流動之音與街巷熱鬧之聲此起彼伏,。古厝錯落,,在欣賞明清建筑美學之時,看鱗次櫛比的高樓與歷史悠遠的馬鞍墻相得益彰,。古街熙攘,在感受濃郁民俗氣息之時,,享店鋪林立中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與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應有盡有,。 無論是街區(qū)工作人員,,還是古巷商鋪店家,或是走坊串巷的福州人,,談及三坊七巷,,臉上的笑容和眼神里的滿足無不在訴說著他們對這片歷史文化街區(qū)和文物保護的自豪感。 三坊七巷文化,,以其扎實之根脈,、醇厚之積淀,如有源之水,,滋養(yǎng)著福州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創(chuàng)造,、新發(fā)展,也給福州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歷史上在此居住過的名人達到四百多位,,包括嚴復、林覺民,、冰心,、陳景潤等。三坊七巷的一座座故居,,講述著一部部名人史,,也把他們的文化思想“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給后世的我們。 百年故居承載歷史記憶,,開啟時代新篇,。1921年,嚴復在郎官巷落葉歸根,、燃盡一生,。百年后的今天,歷經百年滄桑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邁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 文創(chuàng)運營“活” 新店古城遺址承載展示的閩越文化,是福建文明有正史記載的歷史起點,,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中軸線從北向南的起點,,是今天閩都文化的重要源流。 跨越2200年,,如今在新店古城遺址上開設了“一家新店”文創(chuàng)館,。館中日常展示福州青年的優(yōu)秀文創(chuàng)作品,全年不間斷地推出非遺傳承類,、青年創(chuàng)作類等各類活動,。 “一家新店”文創(chuàng)館負責人,、福州日報社眾創(chuàng)孵化中心主任吳德峰在接受人民網采訪中,介紹了古城遺址的特殊運營模式——歷史文化專家挖掘研究文化資源與媒體單位開展宣傳推廣工作相結合,。他談到:“福州日報社負責古城遺址的文化內容生產和宣傳推廣工作,。福州日報社了解閩都文化,既可以生產文化內容,,還可以整合不同的媒體資源來推廣文化和文創(chuàng),。嘗試這種運營模式,希望探索出一條文化保護,、利用和運營的途徑,。” 這種“物理空間+活態(tài)內容”的模式讓古城遺址的文創(chuàng)運營“活”了起來,,“火”了起來,。歷經三年的文創(chuàng)大賽,在約1200件參賽的概念作品中,,現(xiàn)有400件已投入商用,,均為“福州主題”“福州制造”?!耙患倚碌辍备浅蔀橐粋€活態(tài)的工坊,,或與相關頭部企業(yè)合作,或邀請不同領域的非遺大師,,推出創(chuàng)作工坊,,與市民、家庭及游客開展體驗式互動,,打造“文化流水席,、藝術連軸戲”。 在古城遺址上“活化”利用古城文化,,吸引了更多年輕力量投身文化事業(yè),,展示福州的民族文化,打響福州的文化品牌,。 非遺傳承“活” 被譽為“榕城三絕”之一的軟木畫,,風格多樣,或意境深邃,,或清奇可愛,,或古雅淳樸,既是“無聲的詩”,,也是“立體的畫”,。這種民間傳統(tǒng)藝術,以刀代筆,在畫框內的有限空間營造景物的立體化效果,,可謂“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 做好軟木畫,,最關鍵的是要有所悟、有所創(chuàng),、有所新,。軟木畫的成功更是得益于其靈活的發(fā)展方式。福州軟木畫代表性傳承人陳君錕在談起軟木畫時,,倍感驕傲,。他講到:“軟木畫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逐漸繁榮,就是因為軟木畫從起步時就在跨界結合,。每個時代,、每個階段,軟木畫都在不斷創(chuàng)新,,工藝上或與水墨畫結合,、或與漆藝結合,內容上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這樣,,每一件軟木畫作品才能活靈活現(xiàn)?!?/p> 陳君錕表示,,在當前文化振興的浪潮中,軟木畫也與時俱進,,用更多,、更新、更活的軟木畫創(chuàng)意作品和銷售模式,,滿足不同消費群眾的需求,。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榕城,,一座身在“福”中的城市,,面對文物保護和文化事業(yè),,知福、惜福,、享福,、造福,也讓每一位遇福之人都見證了閩都文化之“源頭活水”,!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