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8月22日消息(記者陳鵬)據(jù)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重慶市全力改造綠化“斑禿”,,城市生態(tài)面貌煥然一新,。 一大清早,,張學勤和社區(qū)業(yè)余藝術團的戲曲愛好者們,在禮仁公園的涼亭旁邊鋪開了架勢,。早上8點多,,在這里鍛煉的市民絡繹不絕。張學勤說,,今年5月禮仁公園建成開放后,,從家門口走到公園,,只需要3—5分鐘。而在一年前,,這里還是一座廢棄的荒坡,,最大高差在50米左右,四處雜草,、碎石,。 張學勤:這個公園以前坡坡坎坎,雜草叢生,,而且還有人在上面種地種菜,。后來政府利用坡坡坎坎,把它打造成禮仁公園,。 作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慶長期以來存在大量不可使用的閑置地、邊角地,、廢棄地,。坡地、堡坎,、崖壁等統(tǒng)稱為“坡坎崖”的地形造成了綠化的“斑禿”現(xiàn)象,。2018年10月起,重慶市委,、市政府梳理了中心城區(qū)坡坎崖現(xiàn)狀,,明確整治的范圍,禮仁公園的建設應運而生,。 兩江新區(qū)禮嘉街道嘉寧社區(qū)工作人員張軍:我們變廢為寶,,因地制宜,把它做成了能滿足市民休閑功能的公共活動場所,。 今年54歲的朱紅三年前為了幫女兒帶小孩,,搬到了禮嘉社區(qū)。在這里,,一邊陪孩子玩耍,,朱紅也能和鄰居們嘮嘮家常。 朱紅:以前玩的時候,,我們大概要走20分鐘到金海灣公園,。這個公園建成后,我們吃完飯大概3—5分鐘就到后面,,晚上的時候我們跳會廣場舞,,方便了鄰里之間的認識、交流,。這個公園很不錯,。 禮仁公園堅持“因地制宜,、生態(tài)修復”的原則,場地空間設計整合了兒童,、老人等主要使用人群的需求,,建有休閑座椅、公共廁所,、直飲水機等一系列便民服務設施,,也讓周邊居民有了“家門口的山水”。 周邊居民:前面就是嘉陵江,,后面就是濕地公園,,前面有水,后面有山,。 我們采訪結束時,,剛剛晨練結束從公園回來的張學勤正準備去超市買菜。56歲的她一身紅色連衣裙,,搭配燙染過的頭發(fā),,十分時髦。 記者:您就穿這么漂亮去菜市場買菜,? 張學勤:是?。∥议L期都是這樣,。 路人:嬢嬢您真棒,! 張學勤:這樣生活的好不好啊,陽不陽光,? 路人:你就是我的榜樣,!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