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看視頻) 【環(huán)球網(wǎng)報道 記者 鮑宇雁 實習記者 楊天姿】1936年8月2日凌晨,黑龍江哈爾濱至珠河(今尚志市)的鐵路線上,,一列日軍特別列車呼嘯而過,。在這列火車上,有一間臨時牢房,,里面關押著一位即將被押送刑場的“女囚”,。此刻,這個年輕的女人正忍受著嚴刑拷打的劇痛,,給遠在千里的兒子寫下兩封絕筆信,。百余字中,她先后六次深情呼喚“我的孩子”,,道盡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深深眷戀,,以及一位共產(chǎn)黨人對革命的堅定信仰,。 她就是抗日女英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趙一曼,。 雙槍白馬戰(zhàn)敵寇,,誓志為國不為家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于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的一個地主家庭。讀私塾時,,趙一曼在進步青年,、大姐夫鄭佑之的引導下閱讀了《向?qū)А贰缎虑嗄辍贰秼D女周報》等革命新書刊,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1923年冬,趙一曼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6年,趙一曼由團員轉為中共黨員,,并擔任共青團地委婦女委員,、宜賓婦聯(lián)和學聯(lián)黨團書記。 1927年初,,趙一曼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成為中國軍事學校的第一批女學員。在學校的軍事化管理下,,趙一曼和其他女兵們一起,,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理論學習。在訓練場上,,趙一曼既學習了指揮作戰(zhàn),,也能夠手持步槍沖鋒在山道和樹林;政治課上,,李達,、許德珩、惲代英等教官的理論講授,,則更加堅定了趙一曼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然而,好景不長,,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上海大肆殺害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7月15日,,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同年9月,為了保存和培養(yǎng)優(yōu)秀干部,,黨組織派趙一曼等同志赴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在開往莫斯科的輪船上,趙一曼結識了同為黃埔軍校學生的陳達邦,,在相處中兩人互生情愫并墜入愛河,。1928年4月,經(jīng)黨組織批準,,他們在學校教堂舉行了婚禮,。婚后,,兩人相互扶持,、共同學習,度過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時光,,不久,,趙一曼便懷孕了。 實際上,,當時趙一曼患有肺病,,身體虛弱,黨組織考慮到她的身體狀況,,決定讓她先期回國。陳達邦后來在《憶一曼》的回憶錄里寫道:“我同一曼同志在莫斯科分別時她懷孕已經(jīng)4個多月了,,我建議解懷以后再回國,,她堅決不同意,她說黨的決定,,不能還價,。為了照顧她,我又建議我倆一同回國,,她認為夫妻離別事小,,求學的任務重大,勸我莫作此想,,她的黨性和原則性多么堅強……” 臨行前,,陳達邦把一只戒指和一塊懷表送給趙一曼留作紀念。趙一曼對丈夫深情道:“我看到這兩件東西,,就如同見到了你,。” 就這樣,,這對新婚夫婦在結婚幾個月后,,便異域相隔,,從此再未相見。 回國后,,趙一曼誕下一子,,取名“寧兒”,希望兒子安寧健康,。之后,,為了更好地開展革命工作,趙一曼按照回國前與丈夫商量的辦法,,將寧兒送到陳達邦的堂兄陳岳云家中撫養(yǎng),。臨別前,趙一曼抱著寧兒在照相館拍下了母子二人的唯一一張合影,。 1931年,,日本悍然發(fā)動侵略我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東北大部分地區(qū)被日寇占領,。為了挽救陷民族危機,,趙一曼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奔赴抗戰(zhàn)前線,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此時的她才化名為趙一曼,。1933年,趙一曼在海倫地區(qū)率領游擊隊作戰(zhàn),,以兩百人的兵力擊潰偽自衛(wèi)團五百余人,,并將敵方偽團長擊斃。后來,,趙一曼被任命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她領導游擊隊讓日偽軍接連退敗,敵人驚恐地稱她為“手持雙槍,、紅裝白馬的密林女王”,。 英勇就義悲歌壯,笑看旌旗紅似花 1935年11月,,趙一曼在春秋嶺戰(zhàn)役中身負重傷,,養(yǎng)傷期間被日軍發(fā)現(xiàn),再度負傷,,昏迷被俘,。 日偽軍將趙一曼押送到珠河縣公署,關在一間陰冷,、潮濕的牢房里,。偽濱江省警務廳特務科外事股長大野泰治聽說捕獲到抗聯(lián)游擊隊員,專程從哈爾濱趕來,,連夜嚴刑拷打兩個多小時,,一無所獲,。為得到更有價值的情報,敵人又把趙一曼轉送到哈爾濱關押,,進行了更加慘無人道的嚴刑逼供,。 為了擊垮趙一曼的意志,從她嘴里套出有用信息,,敵人輪番使用鞭打,、吊拷、竹筷夾手指腳趾等酷刑,。面對敵人的輪番審問,,趙一曼怒斥道:“你們這些強盜,可以讓整座村莊變成瓦礫,,可以把人剁成爛泥,。可是,,你們消滅不了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 敵人希望用酷刑摧毀她反滿抗日意志的企圖沒能達成,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被押往黑龍江珠河縣,。在去往珠河的火車上,趙一曼知道此行實為赴死,,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她的孩子寧兒。她向押解她的日本憲兵要來紙和筆,,寫下了最后一封信:“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 “民眾的旗,血紅的旗,,收殮著戰(zhàn)士的尸體,。尸體還沒有僵硬,鮮血已染紅了旗幟……高高舉起呀,!血紅旗幟,,誓不戰(zhàn)勝,,終不放手……牢獄和斷頭臺,來就來你的,,這就是我們的告別的歌……”行刑前,,趙一曼高唱《紅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槍聲響起,南國女兒的一腔熱血噴灑在了白山黑水的東北大地上,。 戰(zhàn)友朱新陽曾問趙一曼:“你為什么叫趙一曼呢,?”趙一曼答道:“我喜歡‘一’字,所以給自己起的名字都帶個‘一’字,,一超,,一曼,意思指一生革命,,一心一意,,一貫到底,絕不改變……” 她曾在詩中寫下自己為抗日不惜犧牲一切的堅定決心:“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兒豈是全都好,女子緣何分外差,。未惜頭顱興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生為女兒身,,不比男兒弱,。1962年郭沫若為了紀念革命先烈趙一曼,寫下了一篇充滿革命激情的詩章:“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尤存良玉蹤,。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先鋒,。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東北西南齊仰首,,珠河億載漾東風,。” 趙一曼的兒子寧兒,長大成人后四處打聽母親的下落,。直到1955年,,趙一曼的姐姐李坤杰拿著趙一曼的照片,請有關部門到東北趙一曼戰(zhàn)斗過的地方辨認,,終于得到組織的正式確認:趙一曼就是李一超,。這時,已經(jīng)是1956年了,,趙一曼犧牲已有20年,。1957年,趙一曼的兒子到東北烈士紀念館憑吊母親,,見到了遺書,,抄錄下來,后來留給了自己的女兒,。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