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2020-06-05 12:09:09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周冬 作者:王軍偉、黃浩銘,、陳一帆新華社記者王軍偉,、黃浩銘,、陳一帆 毛南族曾因居住條件惡劣,過去叫“毛難族”,,意思是受苦受難的民族,,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毛南族”。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得益于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毛南山鄉(xiā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整族脫貧,,幸福敲開了每一戶毛南族群眾的家門。 這是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城北安置區(qū)(5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搬出大山 環(huán)江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許多毛南族群眾祖祖輩輩生活在深山之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tài)移民,是幫助貧困群眾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的根本途徑,。 這是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鄉(xiāng)村風貌(5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譚廣田家在下南鄉(xiāng)下塘村上眉屯,50多歲的他至今單身,,多年前母親去世后,,他就和父親譚運日相依為命。譚廣田每月趕街一次,,購買生活必需品,,為了能趕上班車,他要走一個半小時的崎嶇山路,。而他91歲的父親在50余年前趕過一次街后,,就再也沒有走出過大山。 去年9月,,政府幫他們在山外建好了新居,,這一天,10多名干部和村民用一張竹制的躺椅輪流將老人抬出大山,。50多年來,,老人再一次見到山外的世界,并且有了人生第一張身份證,。 如今,,父子倆養(yǎng)了3頭牛,有低保,、養(yǎng)老保險,、高齡補貼。當被問及現在的心愿,,不善言辭的譚廣田害羞地說,,“就想娶個媳婦”。 在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下塘村上眉屯,,譚廣田(右)和父親譚運日在家門口(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環(huán)江縣委書記黃榮彪說,近年來縣里累計幫助1880戶毛南族貧困戶實施危舊房改造,,同時把2356名毛南族貧困人口從“一方水土養(yǎng)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遷到2個大型集中安置區(qū)和7個安置點,,徹底拔掉窮根。此外,,縣里還引進27家龍頭企業(yè)進駐安置區(qū),,創(chuàng)建102個“扶貧車間”,讓搬遷戶在家門口就業(yè),,努力實現穩(wěn)得住,、能致富。 做衣領,、上拉鏈,、縫袖口……坐在整潔的“扶貧車間”里,,莫桂圓熟練地操作縫紉機、趕制校服,。對她而言,,從前在大山里“石頭縫里種地”的艱難歲月就像一場遠去的夢。 這是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田園景色(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 ,。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莫桂圓的老家在水源鎮(zhèn)上南社區(qū)洞界屯,那是一個窮山溝,,全家5口人住著破舊的木瓦房,,下面一層養(yǎng)牲口,上面一層住人,,冬天漏風,,夏天漏雨。隨著兩個女兒漸漸長大,,生活的重壓讓她和丈夫不得不外出務工,,一年和孩子見不上幾次面。2018年,,莫桂圓全家搬進移民安置區(qū),,讓她喜出望外的是,自己還成為一名“上班族”,,每個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今年,大女兒即將大學畢業(yè),,莫桂圓總算了卻一樁心事,。“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我們一家人都很珍惜,。”說完,,莫桂圓不禁流下眼淚,。 在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抽水站,工作人員在檢查設備(5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告別“三難” 飲水難、出行難,、用電難一度是制約毛南族群眾脫貧的三大難題,。 下南鄉(xiāng)是毛南族群眾主要聚居區(qū),由于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區(qū),,長期季節(jié)性缺水,。下南社區(qū)松朗屯貧困戶覃鳳增家里一大一小兩口水缸,,見證著從飲水難到飲水甜的生活變遷。 多年前,,覃鳳增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家附近的山泉打水,,挑回小缸里儲存。20世紀80年代,,鄉(xiāng)里建了小型飲水工程,,但因水量不夠,只能限時供水,,為了多蓄水,,覃鳳增家里又添了一口大缸。 下南鄉(xiāng)黨委書記覃純果說,,2016年他從縣里到鄉(xiāng)里任職時,,同事告訴他“一定要帶個大桶去”。水廠每天只供水約2個小時,,他到學校調研時,,了解到師生飲水困難,甚至出現過“偷水”的情況,,心里很不是滋味,。 幾十年來,當地干部群眾一直在尋找新的水源,,每次都無果而終,。離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約12公里遠有一條河,叫打狗河,,但是其間的茫茫大山,,阻隔了群眾引水的希望。 這是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抽水站(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區(qū)域一萬多名毛南族群眾的飲水難題,,2017年,在中央和自治區(qū)專項資金支持下,,將打狗河作為取水點的飲水工程動工修建,。“在大山中修路,、架電線,、打隧道、建蓄水池,,工程推進難度很大,,有的干部將之稱為‘下南三峽’,但是再大的難度也阻擋不了我們改善毛南族群眾生存條件的決心,?!杯h(huán)江縣委書記黃榮彪說,。 2019年6月24日,清澈的河水經過凈化后到達家家戶戶,。覃鳳增打開家里的水龍頭,,自來水嘩嘩流淌,旁邊的兩口水缸無言地見證著這一切,。 在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下南社區(qū)松朗屯,,覃鳳增在用自來水洗菜(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除飲水難外,,到2015年實施精準識別時,,環(huán)江縣仍然有不少村屯出行難、用電難,,成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下南鄉(xiāng)景陽村上忙屯長期不通路、不通電,,居住在這里的貧困戶譚榮安靠打魚為生,,收入微薄,多年以來,,他在深山里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山里沒有電,到了夜里,,譚榮安就用蓄電池接燈泡照明,,一塊蓄電池能用一周左右。他往往會備好兩塊蓄電池,,當其中一塊電量耗盡,,便拿去附近通電村屯的親戚朋友家充電。 上忙屯2017年通了路,,2018年通了電,。不通路、不通電的生活從此封存在譚榮安的記憶里,,享受到危舊房改造政策的他,,不但建了新房,還有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 如今,,“一里掛九梯”的崎嶇山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沿著山腰蜿蜒盤旋的水泥路,;當暮色降臨,,盞盞明燈像點點繁星般點綴了毛南山鄉(xiāng)的夜晚。 環(huán)江縣縣長黃炳峰介紹,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環(huán)江縣累計投入12億元用于毛南族貧困人口聚居的72個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屯級道路1160公里,。72個村全部實施農村電網改造,,所有毛南族群眾家中全部接通生活用電。 這是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zhèn)陳雙村新貌(5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產業(yè)致富 小滿時節(jié)剛過,在下南鄉(xiāng)波川村,,連片的柑橘樹新結出幼果,,在和煦的微風中搖曳。 在峰叢林立,、溝多峪深的毛南山鄉(xiāng),,長久以來當地群眾依靠種植水稻、玉米來維持生計,。2013年時,,村民譚美春曾到桂林考察柑橘產業(yè),看到當地一些群眾通過種植柑橘住上小洋房很是羨慕,,但是擔憂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后來只好作罷,。 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吹響精準扶貧的沖鋒號,環(huán)江縣出臺一系列針對貧困戶發(fā)展產業(yè)的扶持政策,。了解到這種情況,,既是貧困戶也是村干部的譚美春下決心流轉35畝土地種植柑橘,村里的一些群眾也希望能夠抱團發(fā)展,,主動把土地流轉給她,,在種果沒有收益之前不收租金。 在政府支持下,,免費苗木,、技術指導和信貸支持等扶貧配套政策接踵而來,柑橘種到哪里,,產業(yè)路就修到哪里,。不到一年時間,一個柑橘種植園就初具規(guī)模,。 看到柑橘產業(yè)的前景后,,村里很多貧困戶希望能夠參與進來,為此,譚美春牽頭成立環(huán)江毛南新村水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如今,,包括14戶貧困戶在內的60戶農戶參與其中,種植面積達280多畝,。收獲季節(jié),,這些柑橘通過電商走向全國,為群眾帶來近百萬元收入,。 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城夜景(5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在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下南社區(qū)松朗屯,,兩名小朋友在玩耍(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2016年以來,環(huán)江縣選定桑蠶,、香豬,、菜牛、油茶等作為特色產業(yè),,目前全縣有農民專業(yè)合作社470家,、農業(yè)龍頭企業(yè)10家。截至2019年底,,環(huán)江縣毛南族貧困群眾特色產業(yè)覆蓋率將近100%,,產業(yè)致富的故事在毛南山鄉(xiāng)不斷上演。 迎著清晨的露水,,譚江匯把剛收割回來的牧草碾碎,,拌上玉米粉喂牛。50歲的譚江匯是一名身高只有1.3米左右的殘疾人,,一度生活十分困難,,可如今他是村里的養(yǎng)牛能手?!耙荒昕梢猿鰴?,每頭能賺4000元,勞動強度也不大,?!弊T江匯說,養(yǎng)牛讓他找回了對生活的信心,。 譚江匯所在的下南鄉(xiāng)才門村土地貧瘠,,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后,養(yǎng)牛被確定為當地的重點扶貧產業(yè),,地方政府為貧困戶提供養(yǎng)殖培訓,、貼息貸款和獎補資金,。譚江匯把家中的山坡地全部改種上牧草,下決心靠養(yǎng)牛脫貧,,逐漸有了穩(wěn)定收入,。 2019年,譚江匯脫貧摘帽,。談及未來的希望,,他說,想通過養(yǎng)牛實現致富,,然后到縣城安家,徹底走出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