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扎根草原,,以文藝啟蒙草原兒女;我們一心一意,,努力使牧區(qū)煥然一新,;我們是文藝輕騎兵,我們是人民的烏蘭牧騎……”一首《烏蘭牧騎之歌》流傳至今,,歌中的這支文藝輕騎兵也依然奔走于草原上,,堅持為人民服務,,用歌聲與微笑匯成了草原上的一道最亮麗風景線,。 近期,“見證七十載·草原新發(fā)展”線下走訪團走近了巴林右旗烏蘭牧騎,。作為內蒙古自治區(qū)建隊最早的烏蘭牧騎之一,,這支建隊于1959年的烏蘭牧騎宛若草原上的一面旗幟。建隊以來,,曾受到過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被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評為“全區(qū)十佳烏蘭牧騎”,。 草原上的烏蘭牧騎,,是一道流淌的文化長廊。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烏蘭牧騎文藝碩果頗豐,。截至目前,共創(chuàng)作出舞蹈178支,,歌曲270首,,曲藝和器樂曲99首,小戲小品31部,。其中原創(chuàng)的《巴林蒙古女性》《巴林·德布斯樂》分別在2005年,、2015年榮獲中國舞蹈最高獎“荷花獎”,;原創(chuàng)情景舞蹈《永遠的烏蘭牧騎》榮獲內蒙古自治區(qū)藝術創(chuàng)作等多類獎項。 草原上的烏蘭牧騎,,是一道“走心”的風景線,。“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巴林右旗烏蘭牧騎每年惠民演出100多場,他們按照“一專多能”的要求,,不斷加強業(yè)務學習,。他們以悠遠的草原長調、獨特的草原呼麥,、跳躍抒情的馬頭琴,、或溫軟或豪邁的蒙古族舞蹈,點亮了遼闊的草原,。他們背著服飾樂器,,走進牧場,為草原牧民送上了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同時傳統(tǒng)藝術也在農牧民的愛戴中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草原上的烏蘭牧騎,是為民服務的好榜樣,?!靶聲r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既要通過文化市場發(fā)展?jié)M足群眾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但烏蘭牧騎這種直接為老百姓服務,、為基層服務的文藝活動永遠不會過時,要繼續(xù)大力提倡,、支持,、扶持和推廣?!?0多年來,,不論酷暑嚴寒,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跋涉于戈壁,、草原,,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奉獻青春,,為農牧民們帶去精神文化。這種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chuàng)新的“烏蘭牧騎精神”,,值得每一位文藝工作者體會并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赤峰考察調研時,,對烏蘭牧騎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烏蘭牧騎這個形式,,就是真正為我們的老百姓服務,為基層服務的文藝,。這是我們黨和政府提倡的,,支持和扶持的,而且應該把它推廣開來,?!苯裉欤瑑让晒抛灾螀^(qū)巴林右旗這支烏蘭牧騎,,正立足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隊伍成立60周年的新起點,,承載“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的使命責任,在傳播黨的聲音,、傳遞文明風尚過程中持續(xù)發(fā)揮積極作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必將為新時代的草原增添更多亮色,,注入更多暖流,。(央視網評論員 劉波)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