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重要演講。 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2019年3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尼斯會見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馬克龍夫人布麗吉特參加,。會見前,,馬克龍向習近平贈送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13年6月6日,,為推進中墨兩個文明古國的文化交流,,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培尼亞總統(tǒng)邀請參觀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 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1987年,,在中國陜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圖為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法門寺博物館供圖 有機會來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感到十分高興,。首先,,我謹對博科娃女士再次當選教科文組織總干事,表示衷心的祝賀,!對教科文組織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的卓越貢獻,,表示誠摯的敬意! 教科文組織誕生于69年前,,那時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硝煙剛剛散去,。面對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慘烈后果,人類又一次反思戰(zhàn)爭與和平的真諦,。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但戰(zhàn)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fā)展歷程,。此時此刻,,世界上很多孩子正生活在戰(zhàn)亂的驚恐之中,。我們必須作出努力,讓戰(zhàn)爭遠離人類,,讓全世界的孩子們都在和平的陽光下幸福成長,。 在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zhàn)爭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務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wèi)和平之屏障,。” 只要世界人民在心靈中堅定了和平理念,、揚起了和平風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對戰(zhàn)爭的強大力量。人們希望通過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學,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播撒和平理念的種子,。這就是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初衷,。 這樣一種期待,這樣一種憧憬,,是我們今天依然要堅守的,。不僅要堅守,而且要通過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動,讓和平理念的種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發(fā)芽,,讓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生長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自1945年成立以來,教科文組織忠實履行使命,,在增進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中國高度重視同教科文組織的合作,,愿意加大參與教科文組織的各項活動,。為體現(xiàn)對非洲的支持和幫助,我們決定把通過教科文組織向包括非洲國家在內(nèi)的發(fā)展中國家提供的長城獎學金名額由每年25人擴大為75人,,我們還將同教科文組織一道把援助非洲信托基金的活動繼續(xù)開展下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正確的態(tài)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nóng)耕,從工業(yè)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的成果。 我參觀過法國盧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xiàn)的多樣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nèi)涵的精神生活、開創(chuàng)更有選擇的未來,。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 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到過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過帶有濃厚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tài)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xiàn)文明和諧。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中華文明經(jīng)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chǎn)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里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jù)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里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云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chǎn)傳入中國,。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xiàn)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yī)學,、數(shù)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chuàng)新。 佛教產(chǎn)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jīng)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jīng),,歷盡磨難,,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jù)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jù)中華文化發(fā)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后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yōu)長,。中國傳統(tǒng)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贊賞,。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fā)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y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馬可·波羅游記》令無數(shù)人對中國心向往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參觀之后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這一塵封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還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這里,,我要對教科文組織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于“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 1987年,,在中國陜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chǎn)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于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xiàn),,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拿破侖曾經(jīng)說過,,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我們要積極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通過普及教育,,啟迪心智,傳承知識,,陶冶情操,,使人們在持續(xù)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讓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造服務,。我們要大力發(fā)展科技事業(yè),,通過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改造社會,使人們在持續(xù)的天工開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讓科技為人類造福,。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通過文化交流,,溝通心靈,,開闊眼界,增進共識,,讓人們在持續(xù)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養(yǎng),,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 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xiàn)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tǒng),。 實現(xiàn)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所以,,實現(xiàn)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fā)展過程,。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不斷發(fā)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fā)展煥發(fā)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xù)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中國人民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明年是教科文組織成立70周年,,我相信,,在博科娃總干事領導下,教科文組織一定能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譜寫新的篇章,。 (這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